信息泛滥之前,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二 )


她说 , 这是当年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思路:要和自己的专业多少有些关系 , 要不大学白读了 。
这一年 , 30岁的她成了大学辅导员 。 这已经是黄外容到广州已经17年了 , 信息化发展走到了井喷前期 。
“那时候 , 我的工资2000到2500块左右 , 在广州应该不算低 , 而且也挺经花 。 学校有教职工宿舍 , 住宿不要钱 , 一次性投资买个电视 , 然后买个DVD播放器 , 闲下来的时间就是看电影、看书 。 ”
信息泛滥之前,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文章图片

家电商场里面摆放各种国产DVD 图源:视觉中国
2002年 , 中国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9% , 显像管技术开始淘汰 , 等离子和液晶显示成为新宠 。
无线网络方面 , 这一年距离3G元年的2009年还差7年 , 谭莹当初用的是西门子 , 橙色背景屏幕的手机 , 可以显示温度 , 当年十分高级 , 尽管核心功能还是打电话和发短信 。 现在看来 , 手机已经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的电话本挤进了历史 。
谭莹当时的收入 , 主要就是购买书籍和旅游 。 “学校订了报纸 , 不过后来我开始发现 , 新闻大同小异 , 同样的事件 , 好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复发生 , 所以还是看书为主 。 ”
谭莹简单估算了一下 , 消费光盘和买书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 , 每个月大概会支出200至300元 。 从数字上看 , 这是黄外容在1985年约5个月的收入总和 。
但从占比上看 , 对谭莹来说 , 信息付费占自己收入的1/10了 , 比黄外容的1/9下降了一些 。
2021年:“各种绚烂 , 要分辨是非难好多”
今年2月末 , 付邮过了32岁的生日 。
这个来自江西南昌的90后 , 爱好摄影 , 与之并列的是看书 。 最初他在三房两厅的居室里 , 空出了一间屋子做书房 , 但图书好像会“自我繁殖” , 现在连客厅也挤满了书 。
付邮能清楚发现获取信息的渠道 , 和以往发生的根本变革——从电视到购买光盘看电影 , 再到现在通过网络下载看影视剧 。
但付邮没想到的是 , “以前听电台免费 , 现在听人讲话竟然要钱了” , 尽管如此 , 他还是会购买音频节目 。
以往真金白银花出去的钱 , 购买的是信息本身 , 比如一本杂志 , 一本书 , 或者一张光盘 , 现在买到的是服务 , “比如网络云盘 , 一年200多块的服务费 , 还有迅雷的会员 , 这两个平台自己并不提供信息 , 但上面一年产生的内容 , 一辈子都看不完 。 ”
信息泛滥之前,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文章图片

各种消息随时随地都在出现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 , 付邮还是有传统的阅读习惯 , 大概每个月会花400元左右买纸质书 。 至于通过手机屏幕获得信息 , 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
付邮特意列了一下这方面的开支 , 每个月大约500到600元 , 虽然听上去比黄外容和谭莹当时的收入多得多 , 但这只占他月年收入的1/24 , 而前两者的占比分别是1/9和1/10 。
有时候 , 他也在想 , 虽然黄外容那个年代 , 不仅信息闭塞 , 渠道也十分匮乏 , 但人们辨别黑白的能力十分强大 。
“现在各种消息无时不刻 , 随时随地都在出现 , 加上各种绚烂的修辞和装饰 , 要分辨对错和是非 , 好像变得比以前难了很多 。 ”
通过三代人30多岁时对信息(知识)的获取方式 , 以及他们为此产生的账本 , 不难看到 , 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无处不在 , 成本却越来越低 。
这正是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 , 令人刮目相看 , 却又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所属的世界变得艰涩莫测 , 现代人的内心会有难以言状的不安 ,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 , 付邮更愿意在阅读中获得平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