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泛滥之前 , 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黎广
2022-03-10 12:53:24
来源: 时代周报
从账本感知我们如何走进信息化时代黄外容第二次下定决心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州 。
那是1985年 , 他35岁 , 每个月45块钱工资 , 虽然不多 , 但还是会挤出来一小部分用来读报、看杂志 , 那是当年他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 。
和黄外容相比 , 另外两个也走进30多岁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时空 , 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这项开支和占收入的比例上看 , 渠道不断变多后 , 为此支付的代价逐渐降低 。
大多时候 , 账本反映的是即时信息 。 但把账本放在时间长河里纵向研究 , 便能窥出时代变革 。 通过三代人的信息(知识)付费在他们收入中的占比 , 便可以大致感知我们是如何走进信息化时代的 。
文章图片
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源:视觉中国
1985年:“读报是我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黄外容第一次下定决心做的事是学木工 , 这影响了他整个人生轨迹 。
1985年 , 当他为了谋生从湖南到广州时 , 这座城市到处有打家具的活 。
“当年我的手艺是顶尖的 , 沙发、电视机柜和衣柜都会做 , 小板凳一根钉子都不用 , 全是卯榫 , 坐一辈子都不垮 。 ”黄外容说 。
那一年 , 他每个月能挣45块钱 , “我觉得比我爸爸还厉害了 , 他年轻的时候 , 只有38块钱” 。
追忆那段往事时 , 黄外容已经70多岁了 。 1985年 , 他35岁 , 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 。
“那时候《羊城晚报》两毛钱一份 , 周末不看 , 一个月大概会买20份 。 杂志主要买《译林》和《知音》(1985年创刊) , 《知音》四毛钱一本 , 《译林》不是每月都有 。 ”黄外容谈起了当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 。
“那时候我刚到广州 , 没有电视 , 也没有收音机 , 读报是我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 ”
文章图片
那时候《羊城晚报》0.2元一份 图源:视觉中国
他偶尔也看书 , 但不成体系 , 只是去逛北京路的时候 , 在书店里翻看 , 但不买 , 他说贵 。
无意中 , 黄外容说起当时他带了个学木工的徒弟 , 按当年的规矩 , 学徒在头一年半 , 师傅管吃管住 , 但徒弟的工资要全部上缴 , 一年半后自立门户 。
“不过没想到 , 徒弟很能吃 , 好在第二年我当了木工班班长 , 每个月工资多5块钱 , 所以1988年买了黑白电视机 , 花了400块 。 ”
饶是如此 , 因为举家南迁 , 黄外容说自己每个月还是没有多余的钱 , “猪肉一块五一斤 , 住不用怎么花钱 , 但每年要回湖南过年 , 火车票往返28块 , 还要给自己父母一两百块 , 没有钱剩 , 都吃掉了 , 现在想起来是真的艰苦 。 ”
按照黄外容的说法 , 每个月买报纸大概花费4元 , 杂志每个月1元左右 。 5元钱 , 成了他当时了解世界的成本 , 其实他并不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而阅读 , 主要原因是需要和同事有话题 , 以及排解自己并不丰富的业余时间 。
照此计算 , 5元是他每个月收入的1/9 。 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 , 阅读、爱情、亲情和友情是精神的抚慰 。
2002年:电视、光盘和买书
2002年 , 祖籍河南的谭莹做好了扎根广州的打算 。 因为外语好 , 她可以做翻译 , 或者当老师 , 反正和英语相关就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