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摄像头里,看见一个微缩农村

在智能摄像头里,看见一个微缩农村
文章图片

作者|咸鱼鱼
监制|吴怼怼
智能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产品的传统形态 , 也改变着当代人 。
从电话的诞生到智能手机的问世 , 再到各种智能监控设备的普及 , 当代家庭在互联网科技的助力下 , 正在发生一点一滴的变化 , 处于科技末端的农村 , 正在发生什么呢?
有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短视频浪潮的冲击、电商下乡的改造和各类县域经济的崛起 , 但事实上 , 比起这些宏观的变化 , 在乡村 , 还发生着一些具体而充盈的人际变化 。
比如 , 近年来 , 社交媒体上流行着这样一类视频 , 它们大多是由农村摄像头记录下的影像瞬间 , 视频内容里 , 有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独居老人 , 也有对着监控喊「爸妈」的留守儿童 , 更多时候 , 画面里除了寂静的院墙和随风摇晃的树木 , 偶尔会闪过几只鸡鸭 , 或横躺着一只懒洋洋的狗 。
是的 , 就是这个装在院墙高处的摄像头 , 它正在迅速切入无数个农村留守家庭 。
有人依靠它消遣乡愁 , 把忧思放入24小时不间断的画面里 。 有人借此远程监控 , 又延伸出一双眼睛一张嘴 , 它有时帮助离家在外的小夫妻看顾老幼 , 有时是多子女家庭共用的公共屏幕 。
过去数年中 , 科技进步带来了互联网的空前繁荣 , 城市化的号角也在不停地长鸣 。 千禧年时 , 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6% , 时至2022年 , 中国城市化率已近65% , 数字的另一面 , 是农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 , 如今 , 一个农村三代家庭的理想模型是年轻夫妇在外务工 , 年老夫妇和未成年小孩在农村务农、上学、养老 。
而摄像头 , 正嵌在这种人口结构中 , 它的两端 , 连接着父母与家乡 , 而昼夜不息的画面 , 则酝酿出一种新的共同体关系 。
01
摄像头装上后
装上摄像头两个月后 , 小梅和姊妹们决定送七十多岁的母亲去镇上的养老院 , 而原因 , 既简单又痛心 。
在距离上海六百多公里的皖西农村 , 小梅的母亲一个人住在村上的一所房子里 。
那是一栋崭新的小楼 , 外墙贴满瓷砖 , 院墙是红砖垒起后用水泥抹的 。 从房子本身来说 , 宽阔、干净 , 是村子里少有的建筑类型 。
小梅在房子建起时很自豪 。
她和姊妹们在外打工多年 , 父亲早逝 , 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 原来的老房子被推去 , 新房子又立起时 , 她们母女四人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 作为一个没有兄弟的农村家庭 , 她一度将这栋房子视作是她们姊妹三人给母亲的底气 。
然而 , 这底气并没有持续很久 。
新房建起后 , 母亲总是担心院子里的东西 , 大到锄头、钉耙 , 小到晾在廊檐的一颗黄花菜、一把刀豆 。
在每天响起的电话里 , 这些担心源源不断地涌进小梅和姊妹们的耳朵里 , 昨天是满筐玉米变半筐 , 今天就是晾在铁门上的毛巾失踪了 , 于是 , 来院子里坐过的小伯 , 路过铁门的村邻 , 都在母亲眼中变得可疑了起来 。
日复一日的猜疑让小梅和姊妹们啼笑皆非 , 终于在某一日 , 大姐灵机一动 , 让镇上营业厅的朋友去院子里装了一个智能摄像头 。
在电话里 , 小梅告诉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 , 这是一个24小时都不间断的摄像头 , 她和姐姐们通过手机网络就能看到院子里的画面 , 还能听到周围的声音 , 甚至还能通过摄像头说话 , 就好像她们还和小时候一样 , 可以时刻围绕在母亲身边 。
母亲起初不信 , 但在装上后 , 听到摄像头里响起的声音后 , 对此满意非常 。 母亲还告诉小梅 , 装摄像头的那天 , 邻居也跑过来看热闹 , 而且一边看 , 一边调侃:看来你们家有不少钱等着给人偷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