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家乡端午节有哪些活动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饮食,那,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点雄黄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
栓五色彩绳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挂荷包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挂艾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
吃粽子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有吃粽子的习惯,意在纪念屈原,人们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
赛龙舟
【在重庆家乡端午节有哪些活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 。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
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 。“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
喝雄黄酒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
制作方法:
说明: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 。
材料:雄黄、白酒 。
1,将0.05克雄黄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 。
2,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 。
3,再将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 。
4,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