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6日消息(采访人员林馥榆 通讯员白进)“我的这台‘发动机’ , 总算是又供上 ‘油’了 , 算是国内第一人了 。 ”3月6日 , 在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病房 , 65岁的陈先生手术后与爱人聊着天 。
5天前 , 陈先生因反复胸痛3个月 , 并在1周内不断加重而住院 , 诊断为冠心病 , 两支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堵塞80% ,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再不实施“心脏支架”手术 , 情况将十分危急 。
结合陈先生病情 , 心内科张必利教授团队决定使用机器人技术为他实施手术 , 他也成为国内首例运用国产机器人 , 成功完成远程冠脉介入手术患者 。
机器人 , 长海“智造”
当前 , 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是全世界医疗领域共同关注的创新点 , 西方少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 , 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清声教授 , 作为奥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首席科学家 , 充分发挥该院在血管外科的临床治疗优势 , 成功研发全球首款通用型介入手术机器人 , 第一次实现了同时进行多根导丝、导管、支架的机器人精准定位放置 , 实现了“远程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的“五化”目标 , 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血管腔内机器人系统 ,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应用此项技术 , 2021年8月 , 陆清声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 , 2021年11月完成世界首例下肢动脉机器人支架成形术 。 这也为下一步该项技术的扩展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长海‘智造’要实现‘一带一路’效应 , 使不同学科都能受益 , 为广大患者造福 。 ”长海医院徐财明政委说 。 该院血管外科陆清声教授团队、心内科张必利教授团队迅速对接 , 共同研究该项技术在心内科领域的实际应用 。
科学验证+硬件支持=6次动物实验+5G·VR智慧导管室
成功的动物实验是新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前提和保障 , 陆清声团队和张必利团队亦是如此 。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 张必利教授团队于2021年8月底正式启动了动物实验 。
猪的冠状动脉血管解剖位置与人的血管有一定区别 , 使用机器人进行猪冠状动脉造影和植入支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 , 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 。 为保证动物实验的顺利实施 , 张必利教授带领团队利用节假日时间 , 多次进行训练 , 摸索猪介入手术每一步的X线投照体位和机器人操作参数 。
团队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默契的配合 , 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2组机械臂(包括4只仿生手),顺利完成6头猪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释放 , 平均耗时约25分钟,出血约5毫升, 操作人员在DSA机下的平均暴露时间为5分钟 , 术中高清影像图片传输稳定, 床旁机械臂操作灵活 , 反应性及协同性良好,主操控平台执行指令到机器人臂末端平均延时小于130毫秒 。 整个实验过程机器人系统未出现软件、硬件任何不良状况 , 所有猪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 实验动物在麻醉苏醒后即正常进食 , 术后动物解剖未发现冠脉夹层及冠脉穿孔等严重后果 。
动物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国产机器人冠脉手术技术可行,远程手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操作者长时间X射线暴露问题、减少射线辐射损伤 , 减少医患之间接触 , 降低交叉感染 , 使心血管介入手术更趋于精确和微创 , 动物实验获得成功 。
2021年9月长海医院建成全球首个5G+VR智慧导管室 , 将5G、VR、医疗专网、云服务等技术创新性整合后 , 实现了360°实时VR效果 。 5G+VR智慧导管室和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系统的结合使用 , 使手术更加自动化、精准化 , 也为未来异地远程手术开辟了更多可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