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风热”一直热下去

当下 , 我国综艺节目及各类晚会中涌动着浓浓的“国风热” 。 从《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 , 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 , 再到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 已成为一个触发荧屏高光时刻的“开关”和新的“流量密码” 。

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运用好、创新性发展好 , 这是一个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 传统文化就“活”在当下 , 国人的言与行 , 生产与生活 , 无不有着传统文化的痕迹和影子 。 上述文娱节目和活动中的“国风热” , 无疑是成功的探索实践 , 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
“国风热”的原因 , 至少有三:吸引青年群体让文物“潮”起来 , 还原历史场景让文物“活”起来 , 利用新技术让文物“动”起来 。 “潮”是“年轻态” , “活”是“真实感” , “动”是“互动性” 。 制作上各具创意 , 表达上各有创新 , 是这些优秀文化产品的突出特点 。 观众的热情“围观”和沉浸式生动体验 , 在唤醒历史记忆的同时 , 也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
如何开发利用更多载体和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 如何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中去?更新理念和思维 , 以开放、积极的姿态 , 从传统中发掘与时代接轨的内容与方法 , 为当选路径 。 着力之处 , 也要紧随时代 , 贴近公众 , 走进生活 。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 运用市场化手段 ,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 , 通过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等多元创意形态 ,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 润物无声地融入寻常百姓家 , 被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接受和传播 , 其就会不断从“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 从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话、文化与现实的有机融合 。
青年群体不仅是“国风热”的赶潮者 , 也是“国风”传承的主力军 。 当代青年 , 不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知识养分、精神力量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 也自觉担起了接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 。 当优秀传统文化惠泽更多青年 , 被越来越多的青年热爱并自觉传播 , 中华文化血脉就会生生不息、代代传续 。(茅亩)
【让“国风热”一直热下去】【编辑:上官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