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易小刚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 。 进口一吨高强度钢材需要28000元 , 自己生产一吨 , 成本约7000元 , 而制造一台泵车约需20吨左右钢材 , 一年生产6000台泵车 , 可节省24个亿!
就是凭借这股创新精神 , 在工程机械领域 , 三一集团杀出一条血路 。 易小刚主持和指导21大系列120多个规格产品的开发 , 突破了混凝土高压泵送、超长臂架设计和工程机械核心液压部件等多项关键技术 , 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 。 将三一混凝土拖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 , 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第一 。 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 , 使国内混凝土机械从1995年的95%依赖进口到95%的国产化 , 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 混凝土机械产销量世界第一 , 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机械依赖进口的局面 , 并多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
文章图片
易小刚认为 , 唯有创新 , 才不会被淘汰 。
唯有创新 , 才不会被淘汰
为什么这么拼?易小刚谈起了年幼赶“双抢”的经历 。 1963年9月 , 易小刚出生于湖南武冈 , 父亲是教师 , 母亲是农民 , 还有一个姐姐 , 家境贫困 , 他年纪轻轻就到大队上“赚工分” 。
早稻收割晚稻插秧 , 一年“双抢”时最忙 。 早稻收割 , 金黄的稻谷要码成垛运走 , 11岁的易小刚要背100斤的稻谷;晚稻插秧 , 每人都有责任田 , 年幼并无例外 , 易小刚回忆 , 自己要“拼命插秧 , 才能赶上大人的进度 。 ”一天3个工分 , 大概值9分钱 。
两年的“双抢” , 易小刚感到疲惫不已 , 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力 , 让他明白 , 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
就学时期 , 易小刚2年读完初中 , 2年读完高中 , 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 毕业后分配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进入三一重工 , 赶上了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列车 , 三一重工从一个小型焊接材料厂快速成长为世界排名前十的工程机械龙头 。 毫不夸张地说 , 三一重工可谓是中国基础建设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 因为几乎每一条高铁的建设 , 都有三一重工的设备参与其中 。 为保障高铁建设顺利、快速进行 , 还研发生产了高铁专用砂浆车、混凝土输送泵等关键设备 , 立下赫赫战功 。 如同中国高铁突破欧美、日本的技术封锁 , 自主创新 , 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
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 , 2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授权发明专利116项 , 易小刚坦言 , 生活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 , 是非常幸福的 。
如今 , 易小刚带领团队深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领域 , “现在的工程人 , 有更优越的条件 , 更高科技的工具 , 科技创新条件比原来好太多 。 所以 , 中国的创新要比以前更好 , 中国的‘智造’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 在他看来 , 唯有创新 , 不断追踪前沿技术 , 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 才不会被淘汰 。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科学之恋⑩丨易小刚:用创新“杀”出一条血路】编辑:彭笑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