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 。 惟楚有材 , 于斯为盛 。 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 , 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 ,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 。 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 , 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
文章图片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 。
红网时刻新闻采访人员 卢欣 李丹 长沙报道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有两句禁语:一句是“国外也是这么做的” , 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 。凡是说这两句话的人 , 都会被他痛骂一顿 。 “难道国外做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难道国外没有做的 , 我们就一定不能做吗?如果总是以国外为标准 , 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没有创新的落后者与失败者 。 ”
易小刚认为 , 创新 , 是一种文化 , 一种理念 , 一种胆量 。 正是凭借一股创新精神 , 短短30年的发展 , 三一集团蜕变成享誉全球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 在工程机械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 为中国赢得了尊严 , 堪称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奇迹 。
文章图片
易小刚(左一)在生产一线 。
“来三一是一个疯狂的决定”
“离开北京来三一 , 真是一个疯狂的决定!”谈到与三一重工结缘 , 易小刚笑出了声 , 觉得十分感慨 。
1995年 , 三一重工掌门人梁稳根来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考察 , 易小刚陪同 , 交谈甚欢的同时 , 也目睹了三一重工的艰难处境——刚成立不久的三一重工90%的混凝土泵市场和拖泵核心产品液压控制系统被国外垄断 。 易小刚是一名液压专家 , 临危受命下 , 身为“外援”的他一个多月就攻克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技术 , 不仅解决了三一的产品积压问题 , 还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泵送堵管难题 。
这是三一重工的第一个专利技术 。
随后 , 梁稳根抛来“橄榄枝” ,易小刚毫不犹豫接下 , 顶着身边所有亲朋的反对、质疑 , 放弃了北京的一切 , 回到湖南 , 进入三一 。 “年轻气盛!想做有挑战的事情!”谈及此 , 易小刚大笑 , “我当时怎么想的?那么有勇气呢!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果然 , 喜欢挑战的易小刚来到三一集团 , 发现处处都是挑战 。
彼时 ,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刚起步 , 一眼望去 , 市面上都是国外的产品 , 卡特、利勃海尔、小松等品牌牢牢占据中国市场 。 这样的场面 , 让易小刚觉得很心酸 。 “国外的工程机械产品价格高 , 我们用不起 , 想支持国产 , 但国产产品实在是用不了 。 ”易小刚介绍 , 1995年 , 进口一台37米泵车需要400万元 , 进口一台拖泵需要120万元 。
“价格高就算了 , 有时还不卖 。 ”易小刚回忆 , 在工程机械行业内 , 有一种抗压强度可达1200兆帕的高强度钢板材料 , 而当时国内钢厂没有这么高强度的材料 , 必须从欧洲进口 。 随着三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 , 原材料“卡脖子”问题被摆了出来 。 2005年 , 与国外厂家签订的合约成一纸空文 , 国外原材料断货 , 迫使三一不得不停产 。
又一次尝到受制于人的苦头 , 易小刚再一次挑起攻坚高强度材料研制的重任 。
研究并不熟悉的材料领域 , 易小刚拿起书本 , 翻阅查找各类相关资料、手册 , 待在40多度高温的热处理车间 , 一项一项记录参数变化 , 不断尝试调节温度、油淬改水淬提高强度……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艰辛实验 , 材料试验品终于成型 , 又经过整线滚转压制的办法 , 对整个热处理工艺进行升级 , 2006年夏天 , 高强度材料从三一的生产车间新鲜出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