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一小步”的蝴蝶效应 同样是在2016年 , 深耕年轻人市场的荣耀手机进行了一场“试验” 。
年底的一场发布会上 , 荣耀推出了堪称“概念机”的Magic一代 ,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外乎Magic Live智慧系统 , 能够对用户的每一次行为进行感知和分析理解 , 然后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 就像是一个智慧助理 。
文章图片
回头来看 , 荣耀Magic提出的理念不可谓不前沿 , 试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人机关系 , 智能手机不单单是通信、娱乐和生产力工具 , 还将是普通用户的“贾维斯” , 用户想要看电影的时候主动推荐热映大片 , 用户需要出行的时候主动打车……荣耀产品经理的灵光乍现 , 掀开了“人工智能手机”的序幕 。
2017年被看作是智能手机的AI元年 , 相对应的是两个里程碑事件 , 深刻改变了智能手机的演变轨迹:
一个是AI算力的普及 。
华为在当年的柏林消费电子展上推出了麒麟 970 , 最重要的创新在于搭载了一款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 , 专门用来处理图片识别等任务;紧接着苹果在新一代 iPhone中内置了A11 Bionic 芯片 , 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双核架构 Neural Engine(神经网络处理引擎);高通在后来的骁龙845中 , 利用CPU、GPU和DSP组成了AI 异构系统和 NPE 任务分配系统 , 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相应的计算解决方案 。
另一个是AI场景的落地 。
有了人工智能算力的加持 , 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量身定制了AI服务 , 诸如人脸识别、语音助手、美颜算法等功能应运而生 , 即使是在用户感知不到的地方 , AI也被应用于能耗、性能的优化 , 以提升智能手机的流畅度 。 毕竟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复杂 , 而用户需要进一步便捷的操作 , 就像在拍照的场景中 , 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了一键拍照 , 而非人为调整摄像头各种参数 , AI在其中担纲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文章图片
同时需要正视的是 , 这一阶段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有些局限 , 不少厂商将AI技术的价值归结为“焦点效应” , 用于满足用户的炫耀心理 , 而非系统化的服务 。 个中原因离不开思维上的路径依赖 , 也和AI技术的成熟度不无关系 。
参考2019年的Gartner技术曲线 , 语音技术和GPU加速技术已经趋向成熟 , 但知识图谱、端侧AI等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 , 制约了人工智能和手机的融合进度 。 可当时间来到2022年 , 当初荣耀迈出的“一小步”早已诱发了一场蝴蝶效应 。
03 “智慧”的大幕已拉开 2022年春季发布会上的“智慧”牌 , 似乎映衬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场 。
站在手机厂商的立场上 , 销量和利润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 。 虽然2017年就出现了“元年”的说法 , 可是否要在人工智能上下足功夫 , 衡量标杆依然是投入产出比 。 在研发上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能够带来多少销量 , 将直接左右手机厂商对待创新的真实态度 , 也是最符合实际的市场风向标 。
文章图片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一个月前公布了中国市场第四季度的销量报告 , 出货量同比下滑高达11% , 结束了前三季度的乐观趋势 。 其中苹果以12%的同比增长位列市场第一 , 独立后的荣耀以100%的增幅升至第二 , vivo、OPPO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 市场排名再次改变 。
文初的一幕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 OPPO潜心研发多年的马里亚纳 X芯片 , 被用于旗舰级新品OPPO Find X5上 , 想要借助专用NPU芯片提升产品的综合影像能力 。 在面向消费者的营销环节中 , OPPO喊出了“一帧影像动用两块芯片”的口号 , 试图复刻“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策略 , 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产品印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