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终场战事:小步快跑进入“智慧时代”

智能手机的终场战事:小步快跑进入“智慧时代”
文章图片

撰文 / 张贺飞
编辑 / 沈洁
2022年的春季发布会 , 照旧是一番热闹景象 。
OPPO、荣耀、华为、三星等品牌陆续推出新品 , 经历过2021年的“小阳春”后 , 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在加足马力 。 但有别于一味在性能、快充、屏幕等方面秀肌肉的做法 , 越来越多的品牌将焦点集中在了智慧化方面 。
比如OPPO Find X5系列的发布会上 , 自研的影像专用NPU芯片占了很大的篇幅 , 成为计算摄影的另一个忠实拥趸;继全球发布后今日在国内亮相的荣耀Magic4系列直接定位于全能智慧旗舰 , 影像、性能、隐私等方面都有AI能力赋能;即便是在中国市场式微的三星 , 也在产品宣传中频频提及AI技术 , 涉及到影像、能耗等场景 。
【智能手机的终场战事:小步快跑进入“智慧时代”】这样的一幕似乎并不让人意外 。 当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日益白热化 , 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向“高端化”进攻 , 通过“智慧化”功能打造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 正是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市场共识 。
01 物理创新的天花板 2016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波峰 , 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基于对前一年销量的乐观判断 , 不少手机厂商在2017年的春节市场遭遇了滑铁卢 , 库存危机再次出现 , 继而激活了市场的马太效应:OPPO、小米、荣耀等头部厂商的销量持续增长 , 一些中小品牌则相继退出了市场 。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 伴随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的现状 , 迫使手机厂商们不得不贴身肉搏 。 过去还可以靠渠道、性价比、品牌营销等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 现在则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智能手机的创新潜力 。 只有拿出新技术 , 才能制造新卖点 , 进而在“刺刀见红”的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 “微创新”在智能手机产业链的上下游迅速蔓延 。 刘海屏、挖孔屏、屏下指纹、液冷散热、升降摄像头、超级快充、无线充电等技术依次诞生 , 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标配” 。
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有一个著名的KANO模型 , 将用户需求分为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 因为无法满足而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的需求 , 被视为必备型需求;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呈正比关系的需求 , 被称作期望型需求;提供需求会让用户满意度提升 , 但不提供也不会让满意度下降的需求 , 则属于兴奋型需求 。
智能手机的终场战事:小步快跑进入“智慧时代”
文章图片

将智能手机行业在这一阶段的创新和KANO模型对号入座的话 , 大多数都可以划入兴奋型需求的范畴 , 即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诱惑用户为新产品买单 , 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 , 甚至有一些厂商将某种妥协式的过渡技术用在新品上 , 哪怕可能会出现用户满意度的降低 。
倘若把视角再扩大一些的话: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 , 围绕性能、续航、散热的一系列“微创新” , 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新机的销量 , 却未曾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 智能手机在宏观维度上一直“原地踏步” 。 代价却是高端市场的失守 , 华为因“缺芯”而空出的高端市场 , 大部分进了苹果的口袋 , 某些习惯将创新挂在口头的品牌 , 仍然在中低端市场厮杀 。
智能手机的终场战事:小步快跑进入“智慧时代”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可能是这期间为数不多的期望型需求 , 也是智能手机跳出创新泥潭的不二法门 。 正如Mobile在报道荣耀Magic4时引述的一组数据:“荣耀Magic4系列将CPU性能提高了20% , GPU性能提高了30% , 人工智能功能提高了300% 。 ”智能手机的物理创新或许存在天花板 , 但AI所赋予的想象空间远未见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