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3月18日电 题:坚持 , 是一种最深沉的热爱——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王家伍
张艳、朱海生
3月17日 , 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2星 。 从事航天事业38年来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王家伍参与的100多次液体火箭发射任务均获得成功 。
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 。 谈起成功背后的奥秘 , 这位经常身穿蓝色工作服工作的航天人说:“航天发射从理论上不可能100%成功 , 但是我们必须用100%的努力确保成功 。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北内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 这里常年干燥少雨 , 一年中有多达300天适宜发射 。
1984年7月 , 大学毕业后 , 怀揣着航天报国梦想的王家伍坐了10天10夜闷罐车来到这里 。
两个月后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6颗返回式卫星拔地而起 , 直插云霄 ,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这是王家伍参加的第一次发射任务 。
“看着自己参与的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 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成就感 , 这也是我后来坚持下去的动力 。 ”当时还是一名箭上单机操作手的王家伍回忆说 。
20世纪90年代 , 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如何搞好涉外卫星发射服务 , 成了中心必须攻克的现实难题 。
1994年 , 王家伍被派往西班牙国际空间大学进修 。 “这次国外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 , 对航天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 ”王家伍说 。 回国的时候 , 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大包航天领域专业书籍 。
“干航天一开始很枯燥、很寂寞 , 一旦入了门槛 , 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喜欢、一种情怀 。 ”王家伍说 。
2001年 , 王家伍被任命为发射场系统副总工程师 , 负责新发射塔架的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 。
“当时工程建设经费很有限 , 为了节省成本 , 我们大胆创新 , 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原来的纯钢结构 。 ”王家伍说 , 这也是当时中国首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射塔架 , 可以实现全天候发射 。
2003年11月3日 , 中心在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后的第19天 , 首次启用我国自主建设的新型发射工位 , 成功发射了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
发射成功后 , 中心指挥显示大厅内一片欢腾 。 王家伍却一路小跑 , 直奔发射塔架 。 他仔细查看塔架上的设备设施 , 发现除了油漆被烧黑 , 其他都完好无损时 , 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
为了提高发射效能 , 这座发射塔架又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 , 目前年发射能力可达到16次 , 打破了国际上所有发射场单个发射塔架的年发射纪录 。 “每次来发射场 , 看到它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 ”王家伍说 。
【坚持,是一种最深沉的热爱——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王家伍】近年来 , 王家伍主要负责航天发射总体技术工作 , 他带着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大胆创新 。
为了适应高密度、高难度、高强度常态化的发射需求 , 他们采用“两垂一平”新发射模式;简化技术区、强化发射区 , 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 , 将卫星的发射周期由原来的35天缩短到15天 , 有效增强了中心卫星发射的并行能力 。
“次次成功、发发圆满”是王家伍职业生涯追求的终极目标 。 38年来 , 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 他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 , 跟自己较劲 。
2021年7月 , 王家伍脚上做了个手术 , 还没等伤口完全康复 , 他就急着出院 , 一瘸一拐地上班去了 。 “只要产品进场 , 他每天都要去发射场 , 从头跟到尾 , 进行各个系统的质量审查 , 确保各个产品的状态安全 , 确保万无一失 。 ”科技人员孙稚权说 , 他常跟大家说 , 航天无小事 , 一点疏忽大意就可能是大灾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