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团队求解“指纹之谜”( 二 )


“好不容易联系了江苏泰州一个村子 , 我们在那里干脆住了两个月 。 ”李金喜说 , 这两个月 , 她和同学们天天下乡 , 每天早晨五六点准时“上线” , “村民们早晨起得早 , 我们要赶在他们出门前收集完 。 ”
每收集一个人的指纹、脚纹 , 需要20多分钟 , 这帮学生要先用湿纸巾给村民们把手掌、脚掌擦洗干净 , 再用滚筒滚上一层黑色油墨 , 拓印到纸张上 。 拓印完成后 , 再帮村民们把手掌、脚掌清洗干净 。
有的村民刚从田里干活回来 , 脚上沾着泥巴、有异味 , 学生们也要俯下身子 , 一点一点帮他们擦洗干净 。
“擦不干净的话 , 一张拓印就等于白做 。 他们能来做志愿者 , 我们已经很开心了 , 谁还会嫌弃脏臭呢 。 ”对李金喜们来说 , 那时收集的每一张指纹、脚纹都异常珍贵 , “我们人类学研究讲究的就是大样本 , 样本足够大 , 数据、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 ”
不仅如此 , 团队还要定期为这些参与研究的志愿者提供体检服务 , 并记录下他们每一次体检的数据 。 比如 , 拥有某种指纹特征的人 , 会在某个年龄段出现某种疾病 , 如果只是少部分人有这种特征关联 , 其价值并不大;相反 , 如果有足够多的样本量做支撑 , 或许就能发现某个指纹特征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联 。
“读懂”指纹心不苦眼睛苦
如今 , 指纹采集引入了电子设备 , 90后们不需要再花上20多分钟收集一个人的指纹、脚纹了 。
“早期用土办法收集了大约2000-3000人的指纹、脚纹和健康数据 , 现在有了电子设备 , 样本收集量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彭美芳告诉采访人员 , 样本量的增加 , 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 , “原来是数据量不够 , 心里苦;现在是数据量很大 , 心里不苦了 , 眼睛苦 。 ”
彭美芳介绍 , 研究团队把指纹分成了3种不同的表型特征进行归类 , 但受技术限制 , 这种表型特征必须要通过肉眼读取、分析、记录才行 。 指纹电子扫描技术可以把原来的油墨拓印变成清晰的手掌、脚掌照片 , 但电脑不会自己读取每个人到底是什么特征 。
“读懂指纹”的工作 , 须由人工来进行 。 过去 , 他们使用的传统工具有放大镜、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现在 , 他们主要靠电脑放大照片 , 以及自己设计的各种小程序 。 “读懂”每个人的指纹后 , 再把它的特征输入电脑 。
“一个人身上其实有30亿个碱基对 , 我们选择常用的七八百万个位点 , 把收集好的指纹数据 , 跟人类的基因位点进行关联 , 找到了43个位点与指纹花纹有关系 。 ”李金喜告诉采访人员 , 这43个基因位点 , 是整个团队继续深入做研究的重要动力 , “有了一些端倪 , 这已经挺激动人心的了 。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陆九正与李金喜团队共同使用一间办公室 , 他常常会看到隔壁学姐一边吃着干脆面 , 一边对着电脑上一张起了皮、长了毛的手指纹研究个不停 , 学姐还会把图片一点一点放大 , 仔细琢磨、比对 。
如此“有味道”的画面 , 就是陆九正眼中这个青年团队的“日常造型” 。
“好多次 , 大冷天、大热天、大雨天 , 我冲进实验室 , 以为我是第一个来‘上班’的学生 , 打开大门却发现 , 学姐们早就坐在那里啃面包、看图片了 。 ”陆九正说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