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 编者按】谁能想到 , 一个本科和硕士都在钻研数学的人 , 会在后来做出世界上第一款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在2010年以前 , 阳振坤自己也想不到会有一天和数据库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 , 更想不到 , 往后十年是他职业生涯中非常艰难的十年 。
作者 | 田玮靖
出品 | 《新程序员》编辑部
“如果进不去 , 我们就错过了支付宝‘ 去O’的机会 , 那么OceanBase再也没有机会了 。 ”
面对采访镜头 , 阳振坤淡然地诉说着那场生死之战 。 而他口中的OceanBase数据库 , 是从出生就不被看好的“孩子” , 曾几度站在生死边缘 。
不做工程 , 纸上谈兵
生于1965年的阳振坤 , 不能完全说他和大多数人一样 。 一样的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学习轨迹 , 不一样的是 , 他在1984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 20世纪80年代 , 大学有多难考?据历年高考数据统计显示 , 1984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64万 , 录取人数为48万人 , 录取率29% 。 表面看 , 录取率不低 , 实则仅约占同龄人的0.0179(据历年出生人口数据 , 1965年出生人口为2679万人) 。 相当于100个人里 , 只有1个人能考上大学 , 在那个大多数人只能维持温饱的年代 , 又有很多人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学业 。 因此 , 能够上高中已是“百里挑一” , 考上大学更是被称为“天之骄子” 。
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 , 阳振坤不仅钻研数学 , 也学习了很多计算机的基础课程 , 研二参与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项目研发 。 兴趣使然 , 他在博士研究生期间 , 选择了计算机方向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并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 , 时年32岁 。
事业顺风顺水之际 , 阳振坤选择离开学术界 , 进入产业界 。 或许是受其博士导师王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的影响 , 阳振坤觉得“不做工程 , 等于纸上谈兵” 。 其先后任职于联想研究院 、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等 。
到此为止 , 阳振坤的前45年 , 都跟数据库搭不上边 。
做一个“大飞机”
彼时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俗称“BAT”)这三大互联网巨头 , 只有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看好云计算 。 阳振坤作为云计算方面的专家 , 是阿里急需的高端人才 。 在阿里合伙人刘振飞的邀请下 , 阳振坤于2010年 5月12日加盟淘宝网 。 从淘宝网的内部任命邮件中 , 足以见得其对阳振坤的爱重:“阳博士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人才 , 在系统设计和实现、海量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 深信阳博士和团队通力合作 , 一定能为淘宝网打造一个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面向大流量大规模电子商务的专用计算平台 , 为支撑‘十亿消费者 , 十万亿交易额’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技术 。 ”
可他偏偏放着似锦前程 , 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自研分布式数据库 。
其实 , 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 , 阳振坤结识了如今的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 并接触了分布式系统 , 二人都非常看好分布式系统 。 进入淘宝之前 , 阳振坤在家待了一个月 , 期间就在思考下一步要做事情 。 用他的话说 , “当时有一个大致的思考 , 到淘宝也不确定能不能做这件事 , 但是有机会 。 ”
彼时 , 集中式数据库独霸天下 , 代表产品如美国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 , 更是独领国际市场 , 阿里便是其在中国最大的客户 。 而互联网的广泛商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 , 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 在人与人更便捷的互联互通、社会更加智能化的背后 , 是对业务系统越来越频繁的并发访问、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处理量 。 集中式数据库昂贵的成本及其存储和计算极为有限的扩展能力都显得捉襟见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