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金融科技驱动引领创新发展 中国银联携手产业各方加速数字化转型

“上世纪末 , 我们店还是老式柜台 , 专门摆了整整两层POS机 。 因为各家银行卡必须用专用POS , 结账时手忙脚乱 。 后来有了银联POS机 , 一机同时能刷多家银行卡” , 在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 , 某老字号商户总经理老董指着柜台前多种收银方式介绍着 , “现在更方便 , 在本店 , 除了银联卡 , 还能用银联二维码、云闪付……”
从拿着存折到银行柜台存取现金 , 到只需一张银联卡就能通过各家银行ATM自助取款 , 到云闪付APP一“扫”即付 , 每一笔支付历程见证支付技术创新的时代变迁 。
20年栉风沐雨 , 中国银联完成联网通用使命 , 聚焦主业 , 携手产业各方以标准引领创建自主卡品牌 , 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驶入高效发展的“快车道” 。
20年砥砺初心 , 银联持续优化支付体验和支付环境 , 便利百姓消费、服务实体经济 , 用每一笔支付诠释“支付为民”初心 , 助力百姓生活走上“康庄大道” 。
20年科技驱动 , 银联致力于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的探索 , 助推产业业态跃迁 , 秉承“联接创造价值”的愿景再出发 , 携手产业各方共赴数字发展“新赛道” 。
标准引领科技驱动
银行卡产业驶入
发展“快车道”
2001年之前 , 国内银行卡业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 2002年 , 银联成立后 , 携手商业银行推动以银行卡为基础的联网通用 。 此后 , 中国银行卡产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 开始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 , 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
2002年 , 银联携手商业银行首批发行银联标识卡 , 彼时还是“磁条卡” 。 2003年 , 中国境内第一张银联标准信用卡正式问世 , 实现由“标识”向“标准”的转变 。 2008年 , 在国际上磁条银行卡向金融IC卡转移的趋势下 , 银联推动银行卡芯片真正实现国产化 。 2014年 , 银联卡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Token)升级 , 能从源头控制信息泄露和欺诈交易风险 , 极大提升在线无卡支付的安全性 。 2019年 , 银联实现从Token1.0向Token2.0的升级 , 并于2020年发布基于Token2.0技术的首款银联数字无界卡 ,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 成为银行卡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 并推动我国最早最快实现银行卡“芯片化”迁移 。
20年技术升级产品迭代 , 银联卡实现了从“磁条卡”到金融IC卡 , 从“有形”卡片到“Token”技术加持的“无形”卡片……一路走来“量”“质”齐升 , 银联卡的支付形态除传统的刷卡和挥卡外 , 还增加了远程支付、NFC(近场通信)支付、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型态 , 实现了从便捷到更便捷、从高效到更高效、从安全到更安全的转变 。 如今 , 服务10亿持卡人的银联卡 , 成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各类电子支付业务开展创新的基础 。
与卡端升级并行 , 伴随银行卡发卡和受理市场建设快速发展 , 银联携手商业银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大力推动受理环境优化升级 , 为中国银行卡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各行业经营业态升级夯基垒台 。
对商业银行而言 , 以金融IC卡为例 , 相较磁条卡 , 金融IC卡安全性更高、信息存储量更大 , 使得原先只有购物消费功能的银行卡向兼具“投资理财、缴纳公共事业费、机票订购”等多功能“卡片”升级 , 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 。 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由POS、ATM、电脑、手机等组成的服务体系 , 通过银行卡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 如今 , 以乡村振兴主题卡、小微企业卡、跨境返现卡、绿色低碳主题卡等为代表的银联卡 , 构建起全方位的卡产品及权益体系 , 成为商业银行服务持卡人的有力抓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