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技术标准支持“结构自防水”皖企掀动建筑绿色防水革命

多地出台技术标准支持“结构自防水”皖企掀动建筑绿色防水革命
建筑渗漏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家庭和建筑行业的世界性难题 。 从2018年开始 , 多地陆续出台了多项技术标准以支撑“结构自防水”体系 , 纵横防水行业多年的传统防水材料、技术出现变革迹象 , 更迭路径逐步显现 。 朗凯奇防水科技作为国内自愈合防水技术的领先者 , 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 , 其研发的新型防水材料可以令建筑墙壁像人体细胞一样自动“愈合” , 一场“建筑防水”的技术性革命正在悄然掀起 。
1
0.4mm裂缝十天自动“愈合”
2019年1月 , 张军和他的同事在合肥市朗凯奇同大工业园实验中心筑了一个1.8米%uD71.8米的水池 , 水池用混凝土浇筑 。 1月14日中午12时 , 实验正式开始 。
张军先在水池里放满水 , 然后在混凝土水池表面砸开一条约0.44mm的裂缝 , 水很快沿着裂缝慢慢向外渗漏 , 试验水池旁边一台摄像机负责24小时记录 。
1月17日中午 , 水渍几乎渗透到整个水池表面 。 但是从那以后 , 渗透的情况慢慢开始好转;
1月24日 , 也就是10天以后 ,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 水渍消失不见 , 而那条0.44mm的裂缝竟然自动“愈合”了 。
这并不是“魔术” , 而是朗凯奇防水科技的一次建筑防水实验 。 防水工程师们建造水池时 , 特地在混凝土中加入了一种“渗透结晶防水材料” 。 而这种无机材料和混凝土的结合则催生出了一种“自愈合”的防水效果 。
张军是朗凯奇防水科技科研中心主任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在混凝土初凝期 , “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所富含的核心活性成分可以催化、激活水泥水化反应 , 生成大量针状结晶体 , 填充、封堵混凝土的孔隙和毛细管 , 从而达到防水抗渗的目的 。
与此同时 , “渗透结晶防水材料”还有一项特殊功能 , 可自动修复在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因水化热温度过高、以及混凝土遭破坏而造成的0.4-0.6mm裂缝,这也是其传统防水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特点 。
“这种自愈合的新型防水材料可以用于隧道、地铁系统、桥梁、水坝、涵洞、地下室、运河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 ”朗凯奇品牌制造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建筑业协会防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乔启信表示 。
2
国内首创建筑肌体在内部“生长”
朗凯奇防水科技是国内最早进行“自愈合防水系统”研发的企业 。
早在2007年 , 朗凯奇就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院士团队及安徽建筑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 进行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核心技术的升级换代 。 经过十多年对该材料的深度研究与技术的不断迭代、应用和完善 , 朗凯奇结构自防水系统目前已经有了上千个真实使用案例 , 并获得众多国内外行业专家的认可 。
乔启信指出 , 传统防水一般是通过在建筑表面加涂“防水层”来实现建筑表面的抗水性 , 这也被称为柔性防水 。 “由于片块连接、拼接缝多、长且变化复杂 , 施工环境和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 很难做到完全的密封包裹 , 所以在应用上存在一定弊端 。 ”
相较于此 , “自愈合防水系统”则是从提高建筑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能做起 。 “通过在混凝土内部植入“防水基因” , 让防水材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 , 像人体细胞一样不断生长代谢 , 发现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裂缝后进行不断的自检与修复 , 在提升混凝土的防水抗渗性能和耐久性的同时 , 无需二次防水 , 打造绿色环保、节能安全、高效可靠的防水系统 。
简单来说 , 传统防水就像是在伤口上贴“创口贴” , 堵住“出血点”;而自愈合防水系统则更注重让建筑肌体在内部“愈合” , 使其生长愈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