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动力刘百奇:现在星多箭少,怎么看中国商业航天与马斯克差距( 二 )


如今这家明星企业在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星舰研发、卫星互联网等多方发力 , 但2002年-2008年之间 , 它也经历了3次火箭发射失败 。
“SpaceX发展到今天 , 它对标谁?当时在它前面的大神是美国航天局 , 是中国航天 , 是俄罗斯航天局 。 它没有去对标这些 , 它是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 , 产品的定位 , 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 ”
刘百奇认为 , 发展中国自己的商业运载火箭 , 第一步一定是分析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火箭 , 第二是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 自主研发核心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分系统零部件 , 才能形成满足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产品 , 这样的产品才有希望实现企业商业闭环 。
刘百奇表示 , 今年星河动力计划完成5-6次固体运载火箭商业发射 , 从谷神星一号遥三火箭开始就启动了批量生产 。 固体火箭好比出租车 , 液体火箭就像大巴车 , 谷神星一号火箭是出租车 , “我们就是要把出租车的价格做到和大巴车一样 , 持续研发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 ”
在中大型商业运载火箭方面 , 星河动力航天于2018年末启动“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立项研制 。 该型火箭低轨运载能力不小于5吨 , 拓展捆绑构型低轨运力可达14吨 , 设计重复使用次数50次 。 刘百奇表示 , 计划2023年实现入轨首飞 , 争取在2025年-2026年左右实现入轨回收 。
星河动力刘百奇:现在星多箭少,怎么看中国商业航天与马斯克差距
文章图片

“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 , 中国目前所有的民营航天公司都要做可回收火箭 , 没有任何一家火箭公司说我们就做一次性火箭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目前只有美国的群星公司(Astra)是明确表示做小火箭不回收 。 ”
但现实是 , 全世界真正实现入轨回收只有一家公司 , 那就是马斯克的SpaceX , 目前猎鹰9号火箭已经实现一箭12飞 。 刘百奇表示 , 团队正在进行垂直回收火箭关键技术攻关 , 包括制导控制技术、着陆缓冲技术 , 今年上半年将开展面向回收过程中制导控制技术的飞行验证 。
中国商业航天与SpaceX的距离在拉大还是缩小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兴起 , 彼时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企业陆续成立 , 北京亦庄甚至成了著名的“火箭一条街” , 成立于2018年2月的星河动力经常被问到起步是否晚了 。
刘百奇表示 , 从当时的时点看 , 外部觉得确实起步晚了 。 “那个时候第一批成立的火箭公司可能已经融了四五个亿 , 他们的团队已经达到上百人 , 火箭产品已经快研制出来 , 准备发射了 。 ”
“但是从现在来看 , 星河动力是第一家实现了连续发射成功 , 今年计划完成6次商业发射 , 所以也可以说我们率先走向了市场 , 从这个角度来看又不是特别晚 。 ”
刘百奇表示 ,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有一批人共同努力探索 。 在市场需求、技术路线等不太明朗的情况下 , 这些探索使得后发企业更聚焦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 “最早期成立的这些企业 , 我内心一直对他们非常敬重 。 ”
谈到商业航天 , 离不开马斯克 。 中国商业航天与SpaceX相比 , 距离在拉大还是缩小?
刘百奇表示 ,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拉大了 , 但世界的进步是螺旋式的进步 , 不必为当下差距拉大而感到悲观 。
从商业应用层面来看 , SpaceX星舰的开发主要用于火星移民 , “在低轨卫星发射这方面 , 我们的差距未来两三年会逐步缩小 。 我们追求的是把这些低轨星座从地面运到太空 , 每公斤卫星的发射成本以及发射成功率 。 ”刘百奇表示 , 在商业高性价比方面 , 未来几年中国商业航天会迎头缩短差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