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然冷源包括地道风、地下水、山涧水等 。 本条规定室温低于30℃ , 是考虑到我国不少地区地下水温度较低 , 用天然冷源室温完全有可能低于此值 。 这里只规定上限温度 , 使室温允许值范围更大 , 设计时灵活性也更大 。 上海市电影发行公司颁发的《上海市新建(改建)影院(包括兼映剧场)验收办法》中规定:“有空调设备的单位 , 在夏季室内温度达30℃时必须使用” 。 所以本条取30℃为上限温度 。
5、本条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版)的相关规定和演出工艺提出的要求 , 对室内供暖设计参数作出规定 。
6、CO允许浓度应小于0.25% 。 在《新风与节能》一文中提到 , 室内CO2允许浓度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 因此CO2允许浓度值问题 , 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 允许浓度究竟取多少为宜 ,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 第一个建议室内COz浓度取0.1%的是德国的佩腾科佛尔 , 他在20世纪末提出了这个建议 , 该值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作为技术标准允许浓度值采用 , 这一标准实际上是缺乏实验依据的 。 以后各国学者对室内CO允行浓度进行了实验和实测 , 由于结果出人较大 , 因此给各国制定合理的CO2允许浓度标准造成了困难 。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空气调节和卫生工程学会在制定《非住宅建筑设备节能设计技术指南》时 , 除规定“室内CO浓度的上限 , 采用使用时间平均为1000PPm”外 , 同时又明文规定“可高于此浓度”并以附注形式规定“可按日平均2000PPm , 最大3000PPm考虑” 。 虽然CO浓度对人体的具体影响迄今尚有争议 , 实验、实测数据也不够充分 , 但是对于空气调节房间 , 最大COz允许浓度可取0.5%(500OPPm)这一点似乎争论不大 。 美国和西欧大多采用此值作标准 , 即采用0.25%作为各类空调建筑的允许浓度值 。 苏联时期在宇宙飞船长达4个月的封闭环境中 , 也采用了0.2%~0.3%的允许CO2浓度值 。
在《上海红旗电影卫生学初步调查报告》(上海第一医院等著)中提到:在空气中CO含量低于1%时 , 对人体无明显危害 。 “在严寒、炎热天气 , 必须加强保暖(或供暖) , 开放冷气时可采用场内空气中COz含量不超过0.2%的标准” 。 “我们在8月9日(1978年)1场~4场 , 10日第二场以发调查表形式 , 请观众反映对场内温热主观感觉 , 观众反映舒适的占调查的总人数中的66.5%~80%(此时场内温度在22.9℃~24.5℃之间 , CO浓度在0.25%左右) 。 综上所述 , 采用0.25%作为COz浓度的允许值 , 从卫生要求的角度来看是足够安全的 , 从节能观点来看 , 由于新风量大幅度下降 , 也是可取的 。 至于我国人体散发的CO2量可按0.02m3/h·人计算” 。
7、空调室内最小新风量指标经过业内专家多年来的不断研究 , 其成果已经体现在相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之中 。 剧场观众厅应执行高密人群建筑的最小新风量标准 。 由于剧场观众厅人员密度变化较大 , 大型剧场更不可能经常处于满员状态 , 因此宜根据室内COz浓度检测值调节新风量大小 。
8、舞台层高比观众厅高得多 , 烟囱抽力作用大 , 舞台的热量变化较大 , 观众厅热量相对稳定 。 如果舞台和观众厅合用一个大空气调节系统 , 会给调试和运行带来不少困难 。 从安全角度来看 , 《伦敦娱乐场所技术规程》第5.43条中规定“设有防火幕的为舞台服务的任何机械送风系统应与观众厅送风系统完全分开” 。 因此本条规定舞台和观众厅的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