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烟台 , 阳光中笼罩着丝丝“疫”霾 。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山东省的工业大市 ,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 , 烟台正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 , 一场“智”变正在蓬勃上演 。
文章图片
打过一场场硬仗的烟台 ,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接续奋斗中 , 迸发出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巨大“合力” ,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赞歌:聚“智”向未来 , 聚“力”再出发 。
向智能要动力:数字赋能智造“蝶变”
当前 , 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 。 制造业 , 占据烟台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 为制造业“赋能”成为当下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课题之一 。 瞄准“制造业强市” , 烟台企业纷纷向“智”转型 。
在烟台冰轮智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智能成型车间 , 全然没有想象中的机器轰鸣 , 火花四射 。 该企业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 , 搭建智汇云台MICC , 平台开放共享 , 赋能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企业 ,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
文章图片
烟台提出 , 2022年 , 将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 高水平的打造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 , 分行业打造20个典型应用场景、100家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 , 新增6个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 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园区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3%以上 。
向高端要潜力:自主创新 , 打破垄断
文章图片
飞天、下海、钻地、高铁、新药……每一项前沿技术领域 , 每一桩科技新成就 , 常常会看到烟台企业、烟台企业家的身影 。 神舟十三号、海上发射火箭、C919大飞机、核电、风电、锂电池技术、石油开采、海洋牧场……“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 。
“这款红外热成像夜视仪 , 通过温度感知成像 , 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 也能精准地完成人员、野生动物的搜救 。 ”3月2日 , 山东发布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 艾睿热成像上榜 。 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器件是探测器芯片 。 从35微米像元间距起步 , 十年来 , 艾睿光电创造出多个行业“首款”:2015年 , 发布14微米红外探测器芯片 , 到2017年的12微米、2019年的10微米 , 再到今年的8微米 , 以每2年突破2微米的速度 , 刷新记录、填补空白 , 创造从追赶国外到领跑世界的奇迹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 必须靠自主创新 。 今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增强创新能力 , 勇当创新型城市之先锋 。 烟台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提高全球资源的聚集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 , 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科创高地 。 高标准建设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蓝色“智谷”等创新载体 , 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实验室 , 做强山东省实验室 , 争创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5%以上 。
向绿色要活力:动能转换与双碳战略“聚合”“聚变”
烟台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海上风电、第一度核电 , 实现了全国第一次核能供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增进人民福祉 , 烟台深谙此道 。 在烟台看来 ,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 推动动能转换与双碳战略“聚合”“聚变”是其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