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米、数字农田、无人农场——在安徽繁昌体验智慧春耕的N种“姿势”

新华社合肥3月23日电题:智慧大米、数字农田、无人农场——在安徽繁昌体验智慧春耕的N种“姿势”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菲
江南三月 , 草长莺飞 , 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春耕的关键时节 。
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沈弄村的“智慧芜湖大米”生产示范基地 , 芜湖金晨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军打开手机里的“中联智农云” , 教采访人员如何查看土壤墒情和肥力 。 从以往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熟练地“云”上巡田、远程管理、工厂化育秧 , 数字技能的掌控 , 让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田把式”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
从“靠天收”到“慧”种田 ,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 , 智慧农业日益成为中国新农人的“金扁担” 。
智慧大米、数字农田、无人农场——在安徽繁昌体验智慧春耕的N种“姿势”
文章图片

繁昌区数字农田里的物联网监测设施 。 (繁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智慧农业让种田省时省力 。 水稻田里安装了物联网传感设备和小型气象站 , 通过数据分析 , 不用下地就知道哪块田要用多少肥 , 准得很!”汪军笑着告诉采访人员 , 利用数字化和机械化 , 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至少节省了50元 。 今年春耕 , 他还准备用AAA信用户获得的50万元授信贷款 , 再添置几台智能农机装备 , 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 。
高标准农田里种水稻、低洼易涝地栽莲藕、公路边发展葡萄等经济作物……春天里的沈弄村呈现一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景象 。
“乡村要振兴 , 咱不能蹲着墙角晒太阳 。 ”一提起乡村产业发展 , 50多岁的沈弄村党总支书记赵永革眼睛发亮、快人快语:“我们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 , 发展智慧农业 。 村里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 ,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 2021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 今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端牢中国饭碗 , 离不开科技支撑 。 ”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军说 , 以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 , 繁昌区加快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 , 打造“数字农田” , 完善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平台等数字新基建 , 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 助力乡村振兴 。
智慧大米、数字农田、无人农场——在安徽繁昌体验智慧春耕的N种“姿势”
文章图片

宏庆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全自动大米生产线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菲 摄
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无人机、插秧机、旋耕机……在繁昌区平铺镇的宏庆农业机械合作社 , 采访人员看到 , 40多台现代化的农机装备“整装待发” , 为春耕生产准备的肥料堆放得整整齐齐 。
“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农机装备 , 合作社为周边5000多亩农田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农事服务 。 这几天我们正在为育秧做准备 。 ”在宏庆农业机械合作社负责人曹晶晶看来 , 农业机械更新迭代非常快 , 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是大势所趋 。
眼下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 在繁昌区荻港镇桃冲村的数字青梅基地 , 万株青梅也进入挂果期 。
智慧大米、数字农田、无人农场——在安徽繁昌体验智慧春耕的N种“姿势”
文章图片

繁昌区荻港镇桃冲村的数字青梅基地负责人陈勇通过大数据平台查看病虫害预警情况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菲 摄
“春季是青梅生长的关键期 , 防治病虫害很重要 。 系统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 , 可自动对病虫害进行预警提示 , 保障青梅品质 。 ”基地负责人陈勇指着数字青梅品控大数据中心平台告诉采访人员 , “我们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合同 。 等到5月青梅成熟采摘后 , 这些青梅将会被直接送到智能生产车间 , 加工成各种好吃的青梅产品 , 销往全国各地 。 那时 , 咱们的青梅身价可又大不一样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