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魏红祥说:“往前看2013年第一次授课 , 那个时候也有同样的一个水球实验 , 里面是航天员的倒立图像 , 去年我们就告诉航天员 , 一定要往里面加一个气泡 , 加一个气泡之后 , 再站到后面去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两个图像 , 一个是倒立的 , 一个是正立的 , 这种现象只有在空间站有 , 在地面上是做不出来的 。 这一次就在那个球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它的结晶了 , 这个就能够看得出来 , 其实是一步一步迭代的 , 越来越深入的 。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授课的效果没有辜负这些设计者的初衷 , 这些只能在太空完成的实验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 , 也激发了他们想参与其中的热情 。
他们并不是第一批被航天员吸引要去探索太空的孩子 。 在昨天授课直播时 , 除了许多中小学生准时收看以外 , 还有不少大学生也早就守在了屏幕前 。 刘峙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学生 , 至今他记得2013年他在初中教室里第一次观看太空授课的感受 。
文章图片
刘峙麟说:“2013年我还是初一的孩子 , 当时记得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打破我的认知 , 以及水珠可以在微重力环境下通过表面张力形成完美的球形 , 这些使我印象深刻 。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甚至梦想着像他们一样成为航天员 , 但是奈何身体素质不行 , 于是就选择另一条道路 , 可以加入辅助他们的行列 , 做技术同样也可以成为他们最可靠的伙伴 , 逐渐引导我走向了航空航天的道路 。 ”
第一批听过太空授课的学生中 , 有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 有些还在求学 , 他们中选择航天的或许只是少数 , 但心中的宇宙梦想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 。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学生邱艺芸说:“从初中听完王老师上课之后 , 我默默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 希望以后自己有能力去拓展我的想象 , 做一些跟航天结合的作品 。 ”
文章图片
2021年 , 邱艺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宇宙八音盒” , 可以将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数据转化成宇宙的声音基因 , 并用光谱生成星球的音色 , 实现“天地共鸣” 。
文章图片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有了这样标志性的事件 , 会让大家意识到青少年的培养是重要的 , 让孩子们真的对科学产生向往 , 用特别有号召力的事件 , 特别能够承载着梦想的载体 , 空间站、航天员去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 ”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 最近两次太空授课 , 许多地方的地面课堂也和北京主会场一样 , 并没有设在学校 , 而是以科技馆为主要支撑体系开展 。 此次“天宫课堂” , 中国科技馆通过现代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渠道共发动站点2000余个 , 参与学生200余万人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