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张建 摄(资料图)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2021年小米经历了35次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 。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雷军先后退出了有品电商部、MIUI操作系统部门和负责小米公司数字化、数据资产建设运营的业务中台部 , 交由王翔、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和手机部总裁曾雪忠接棒 。
对此 ,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回应称 , “就是正常的变更 。 雷总(雷军)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车相关的事务上面 , 高管们已经可以分担相关的一些工作和职责 。 ”
2
供应链议价仍待考验
有观点认为 , 对造车企业而言 , 需要进行多个方面的考量 , 如品牌形象、产品定义、核心方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 , 以及营销渠道 。 而从过往的发展来看 , 小米的汽车业务在核心方向、生产制造 , 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还没有得到验证 。
对所有车企来说 , 整车研发和生产或多或少会依赖一级供应商或二级供应商 。 小米作为汽车行业新兵 , 不可能像在手机和AIOT领域那样对供应链有垂直整合能力 , 可以自己主导 , 对供应商形成量大压价的优势地位 。 在这种情况下 , 小米想造出性价比高的汽车存在一定挑战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 , 多数新造车企业在供应链议价方面的优势都不算很强 。 以近来因动力电池原材料上涨而引发的新能源汽车涨价潮为例 , 价格变化较大的多为新势力造车企业 。 如 , 零跑汽车有车型价格上涨3万元;小鹏汽车车型最高上涨了2万元;而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的车型价格上涨则在数千元左右 。
从产品层面来看 , 雷军此前表示 , 小米首款车型的售价在10万~30万元 。 而公开数据显示 , 与此价格区间有较大重叠的8万~25万元的产品占据了全国70%的汽车市场份额 , 而这意味着小米将进入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 面对众多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对手 , 小米汽车能否杀出重围犹未可知 。
同时 , 如小米的首款量产车按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 其大概率在2024年底或2025年才能实现交付 。 而按这一时间节点算 , 2025年是L4级自动驾驶落地的元年 , 在2025年将会有头部车企推出L4级自动驾驶汽车 , 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水平能否达到L4级也同样是未知数 。
【高阶自动驾驶+刀片电池!小米汽车轮廓逐渐清晰…Bye还是Buy?】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400979591
对于小米造车的未来 , 不少业界人士也持乐观态度 。 从目前来看 , 小米汽车最大的优势是小米品牌有着体量庞大的粉丝基础 , 在科技领域有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 同时 , 在渠道方面 , 小米已经开设了超过1万家小米之家 , 且已经摸索出一套新的线下零售商业模型 。
在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美炳看来:“造新能源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 。 目前来看 , 新能源汽车所处的时代 , 有点类似功能机转智能机的关口 。 而小米决定在这个关口加入造车队伍 , 还有一定机会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