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奖项目中 , 围绕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领域的成果有185项 , 占比达到70%;有17个项目涉及大国重器 , 同比增长90% , 在航空燃机、通讯雷达等多个“卡脖子”领域 ,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生命健康领域的项目共33项 , 占总数的14% , 解决了一批医疗技术、医用设备等领域的“痛点”问题 。
“自选动作”激励青年科技人员
今年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最大的变化在于奖种 。 在去年四川的科学技术奖中 , 只有“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两个奖种 , 在科技进步奖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国际科技合作奖四大类 。
今年成了六大奖种 。 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 这源于2020年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 过去 , 四川在奖种设置上 , 没有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种一一对应 。 这导致获得四川省科技奖励的项目 , 在提名国家科技奖时存在一些弊端 。 因此 , 四川借此次修订的机会 , 在奖种设置上与国家科技奖的奖种对应 。
此外 , 四川还增设了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 这是参考外省经验基础上的“自选动作” 。 对四川青年人才开辟单独支持渠道 , 奖励在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据川观新闻
低碳、耐火、抗震
这项研究让木竹结构应用更广
由中建西南院牵头的“现代木竹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规范体系构建和工程应用”获得此次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木竹结构具有绿色低碳、可再生的特点 , 为建筑业服务“双碳”战略提供了新途径 。 “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证明 , 该研究成果可使原本易燃的木竹材料变为难燃 , 将木竹材料的耐火极限提高了30分钟以上 。 在抗震关键技术方面 , 该成果使木竹结构残余变形较传统木竹结构减少了80%以上 , 显著提升了木竹结构的抗震韧性 。 ”项目负责人 , 中建西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卫国这样介绍道 。
由中建西南院牵头 , 同济大学、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思卡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历经近二十年的产学研攻关 , 创建了现代木竹构件和节点力学性能分析理论 , 研发了现代木竹结构防火和抗震关键技术 , 构建了我国现代木竹结构标准体系 。
研究成果也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 据介绍 , 这一项目推动了我国现代木竹结构全产业链发展 , 建成了4条工程木竹材料生产线 。 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第一条完全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机械臂智能建造生产线 , 实现了胶合木、工程竹等的国产化制造和复杂构件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工 , 摆脱了工程木产品对国外的依赖 。
目前 , 该项研究成果也在50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 例如 , 天府国际机场川航活动中心(国内最大跨度张弦钢木交叉拱结构 , 跨度48米)、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 , 长度411米)、天府农博园主览馆、龙泉山丹景台公园、太原植物园温室展览馆、冬奥会“雪游龙”雪车雪橇赛道等 。
【首设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5位成都青年人才上榜】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彭惊 彭祥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