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让大数据技术成为消费者防坑维权“利剑”

科技向善 , 让大数据技术成为消费者防坑维权“利剑”
【环球网科技报道 采访人员 王楠】1991年3月15日 , 一档名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节目的诞生 , 成为了唤醒消费者维权意识的第一道春雷 。 彼时 , 这个融合了文艺与对伪劣产品曝光与批评的节目 , 便是3?晚会的前身 。 迄今为止 , 3?晚会已走过31个年头 。
科技向善,让大数据技术成为消费者防坑维权“利剑”
文章图片

从最初被曝光的热水器质量问题到电信行业黑幕 , 从银行卡被盗刷问题再到苹果手机售后服务“双标” ,3?晚会造成的舆论轰动 , 推动了消费者维权个案的进展 , 也增强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 。
进入互联网时代 , 随着科技与数字经济的发展 , 消费场景也随之加速拓宽 。 但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 , 除了传统消费领域的突出问题外 , 一些新消费业态的纠纷也随之出现 。 对此 , 业内人士指出 , 技术进步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欺骗”和风险 , 消费者更要善用科技手段看清信息防坑避险 , 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 。
【科技向善,让大数据技术成为消费者防坑维权“利剑”】货不对板 , “李鬼”难题频现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3?晚会上 , 直播成了重灾区 。 依托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 , 具备互动性高、价格低廉等“天时地利”的直播电商已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重要方式 。 但直播电商产业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 , 因主播进入门槛低 , 商品、供应链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时有发生 。
根据最新发布的《网民网络购物安全权益保护满意度专题调查报告》显示 , 虚假宣传、售卖假货、个人信息泄露 , 则成为网购者认为仍有待治理的三个主要方面 。
对此 , 太琨律创始合伙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朱界平分析 , 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的基本遵循 。 经营者销售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 , 产品信息应当准确无误 , 不得作虚假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 在销售中不得有欺诈行为 , 否则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根据公开报道 , 直播卖货长久以来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以假乱真等消费侵权乱象 , 白酒、黄金、奢侈品、保健品等贵重商品相关问题尤甚 。 杭州李女士通过直播购买了某知名黄金品牌首饰 , 开发票时才发现“李鬼”嫌疑 。 在天眼查App搜索公司名称 , 她发现这条项链的品牌商在几年前就身陷商标权纠纷案件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我国目前有1900余家直播电商相关企业 , 从注册时间上看主要成立于2016-2019年 。 其中 , 19.3%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 , 4.3%的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 , 严重违法信息不完全统计10余条 。
尚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芳告诉采访人员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 , 应当真实、全面 , 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 , 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
“近年来 , 国家出台了多个知识产权相关的重磅文件 , 企业的知产维权案例也不断增多 。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妨留个心眼 , 借助大数据技术辨别企业是否拥有商标著作权 , 看清山寨商品风险 。 ”王芳建议 。
消费前先学会“看”风险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 , 医疗美容行业日益火爆 。 而在本次3?晚会中 , 非法私人工作室、美容院招摇行骗、医疗事故等医美行业乱象更被重点提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