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外培养模式不同,即便是同样的专业,所学内容也不尽相同,回国之后在就业时,应用模式不同,可能会面临着不同的技能要求 。
同时,留学生对国内市场和行业现状不了解,对国内人才政策不了解,在求职时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 。上述《报告》显示,超三成求职者用4个月以上的时间找到了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 。
定位过高,对于就业市场不了解,和缺乏就业所需的相应实习经验和工作经验都成为海归面临的大山 。
此外,薪资待遇现实也令很多海归难以接受 。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发的《“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新生代海归”的平均月薪为12426元,其中本科生8929元,硕士11722元,博士15093元 。尽管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本科生为5417元,硕士生为8778元,博士生为13849元)相比,分别高出3512元、2944元、1244元,但其优势并不明显 。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回流呈年轻化、高知化趋势 。根据调研,57%的受访者薪资不及预期,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仅有6%的受访者表示实际收入超过理想情况 。
大多数海归并不满意这个薪水范围,留学开销巨大,工作多年可能都无法回本 。
但如果留学只从经济回本的角度上考虑,实际上是窄化了留学的效用 。
针对于是否应该留学,如何看待留学难回本的问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出国留学不能只算经济账,出国留学只是成长路径的选择 。留学值不值,从绝对经济账角度看,肯定不值 。从收益上看,伴随出国留学越来越常态化,“留学生”三个字已经没有特殊价值,绝大多数留学生早已经成为普通大学生 。近年各种调查都表明,留学生的起薪均大幅度下降,甚至仅有三四千元 。但留学的价值不能仅仅算经济账,更应从成长角度来算这笔账 。
学费是可以计算的,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见识、阅历、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不同社会体制的认识是不可以计量的 。
03
光环褪去
“海待“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相反,说明了海外高校文凭逐渐在国内不再稀缺,留学生不再能获得求职的绿色通行证 。留学经历并不能成为求职时的“万能钥匙”,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踏实、努力,有没有真才实学 。
最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是进步的一个缩影 。
“海归”曾经是一道光环 。80、90年代留学生的质量真的非常高,那时候留学生的优秀,不是因为中外教育质量的差异,而是只有优秀中的优秀,比如北大清华里最精英的人才有资格拿奖学金出国留学 。而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变优秀了,镀上金了 。
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让我们给留学生群体戴上了一个特殊的光环,因为当时的留学生实在太过优秀,那时的“海归”,是人才市场的“硬通货”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留学已经全面常态化,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能留学 。
留学生、海归身上的特殊光环已逐渐褪去 。
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内高校培养体系和质量得到普遍认可,毕业生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十分抢手 。
相反,国外不少以收益为目的的大学,大量吸纳中国留学生,将中国留学生作为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消费者,在入学、教学、人才培养上开绿灯、放水,导致留学市场水学历确实不少 。功利化的目的必然导致功利化的结果 。
现今社会,绝不能将投入——产出的市场化标准运作到高等教育上,绝不能将学历当作商品和标签 。也不能存在这样的便利渠道,让一些原本成绩并不理想的孩子“花钱”在海外镀金后,就可以回国获得其本不具有的机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