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进口的运动鞋数量达到16190568双 , 其中97%以上的运动鞋来自亚洲地区 , 东南亚则是我国最主要的运动鞋进口地区 。 从具体的国家来看 , 中国进口的运动鞋主要来自越南 , 2020年中国进口的越南运动鞋达到11807111双 , 占整个中国进口量的72.9%;其次为印度尼西亚 , 进口的运动鞋数量达到2391370双 , 占整个中国进口量的14.8% 。

文章插图
四、中国制鞋业未来发展趋势
1、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 , 加快推动行业技术改造
产品创新不足、生产自动化水平偏低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制鞋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 尤其随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 , 人工成本提高导致“招工难”日益普遍 。 如今“90后”为主的新生代就业人群更加看重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 , 不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 因此 , 加快行业技术改造 , 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 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 。
一方面 , 龙头企业应带头做好表率 , 在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工艺设备等方面为行业树立榜样 , 依靠实际的经济效益降低同行企业对创新风险的担忧 。 龙头企业还应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 , 合作研发共性技术 , 让更多中小企业有机会分享 , 而后者技术水平的提升反过来也能增强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 最终让前者受益;另一方面 , 政府应积极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 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 , 可以通过降低补贴标准、加大补贴力度、加快发展设备租赁业务等途径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 与此同时 , 生产智能化还将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 , 政府可以在高端人才落户、家属购房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 , 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
2、积极完善产业集群建设 , 引导制鞋业向内地有序转移
与东部沿海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相比 , 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 , 这就为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机会 。 应当有选择地确立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承接东部制鞋企业的转移 , 避免“一拥而上” , 形成恶性竞争 。 同时要重视配套企业的同步转移 , 尽快形成的新的制鞋产业集群 , 引导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和行业资讯向新基地汇集 , 建立相对的完善产业链 。
此外 , 还必须避免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 。 生产工艺决定制鞋业生产过程会排放一定数量的废水废气 。 2010年颁发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里明确指出制鞋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 。 过去曾发生过个别地区为招商引资 , 私自降低环保标准 , 将高污染企业引到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例 , 因此各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密切配合商务厅做好对外来投资企业的审查工作 , 不允许污染转移 。
3、重视行业品牌建设 , 积极培育高端品牌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制鞋大国 , 但离“制鞋强国”目标还遥遥无期 。 我国制鞋行业仍盛行以贴牌加工为主的生产方式 , 在国际交往中议价能力普遍不高 , 利润微薄 。 不过部分企业已具备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的实力 , 如以361、安踏和匹克为代表晋江运动品牌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大重要赛事的合作伙伴 , 而股票市值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位居全球制鞋业第三位的百丽国际来自中国女鞋龙头企业 。 上述品牌都已具备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潜质 。
一步 , 一是国内几大制鞋基地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鞋类产品的品牌推广 , 将其列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围 ,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策略;二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 , 鼓励制鞋企业之间加强业务合作 , 搭建制鞋企业和科研院所、咨询机构间的合作平台 , 促进关键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共同提升;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鼓励制鞋企业积极申报技术专利 ,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 保护企业创新投入的合法权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