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炭总量相当于体重的多少: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区别是什么?( 二 )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
拿石油来说 。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无氧、高温蒸煮、经过微孔的岩石过滤并集中等多个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 。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 。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1倍 。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摘自2009年第6期《读者》,作者:袁越,有删改 。)
【阅读提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的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 。读过之后,让读者意识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有时候,面对突然产生的变故,大自然也无能为力 。阅读此文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清晰的层次、平实的语言,以及所采用的列数据、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
【关键词句】
1.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此句高度概括了过去地球的状况,同时与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2.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 。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此句为过渡段,很好地将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衔接起来了 。
3.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这一句为总结语,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地球 。
【阅读练习】
1.从说明文分类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采用顺序来介绍“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这一科学话题 。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呢?
3.根据文章的具体讲解,横线处最好填写的内容是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再加上有很高的气温,所以很容易进行碳循环 。
B.金星因为温室效应强烈,会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会阻止碳循环的形成 。
C.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 。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碳循环因此变得十分地活跃 。
4.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5.“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一句中,“估计”能否换成“断定”?6.文章最后一段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员,请你想想办法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