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素来都有“杀手”之称 , 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 , 附着于这些水滴上 。 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 , 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 , 很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 , 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 。 专家分析 , PM2.5吸附的大气里面的毒性物质 , 进入到呼吸道以后 , 被身体吸收 , 对体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 雾是由我们看不见的水滴构成的 , 但是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及飞扬的尘埃物等等构成的 ,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
近30年来 , 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 , 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 。 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 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 。 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 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 , 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 , 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 , 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 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 谢谢?雾霾
霾 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 , 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 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 , 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 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 , 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 , 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 ,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 , 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 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 霾的厚度比较厚 , 可达1-3公里左右 。 霾与雾、云不一样 , 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 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 , 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 , 从0.001微米到10微米 , 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 , 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 , 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 , 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 , 使能见度恶化 , 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 , 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 , 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 , 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 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 , 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 。 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 , 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 。 雾和云一样 , 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 , 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 , 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 , 从几微米到100微米 , 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 , 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 。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 , 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