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 二 )


在社交媒体信息堆积如山的背景下,不管是恐惧于信息错失,还是焦虑于信息过载,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病症,给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改变 。
【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心理学教授拉里·D·罗森认为,当人们查看完手机再放下之后,肾上腺会分泌皮质醇 。 少量皮质醇是有益的,但太多则会让人变得焦虑 。 减轻焦虑的唯一方式就是再次查看手机 。 [4]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既是这些信息的消费者,也同样是信息的生产者 。 这像是蒂姆·丹特对物质文化批判的变奏,“我们塑造我们创建的事物,然后由它们塑造我们 。 ”
应用到信息的传播上,即“我们创造信息,然后信息改造我们” 。

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

文章插图

从逃离现实到逃离互联网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 。 过去,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逃离现实 。 现在,互联网仿佛成为我们新的栖息地,那些“逃离互联网”的轶闻开始层出不穷 。
是否曾有过这种时刻:信息流无穷无尽,不断切割着时间,注意力和知识体系都变得碎片化,正要决定放下手机,认真观看一部好电影,一个信息推送的手机震动,就让这一切泡汤了 。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一些信息也许并没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它们就像过去的无意义的噪音、广告传单、骚扰短信或垃圾邮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在人们面前复现 。
很多社交媒体都以“个性化推荐”为特色,并根据用户画像进行广告的定向推送,但这又成为一个双刃剑:过多的同质化内容让用户进入“过滤泡泡”,缺乏信息的“杂食性”,一旦关闭这一功能又会陷入更多混乱的信息中 。 为此,个人、终端、平台或监管侧都出于不同目的实施了管理举措 。
个人层面,不少人都通过牺牲便捷性来换取喘息的机会,比如关闭提醒、禁止推送甚至卸载应用 。 或者是从某些APP的国内版转为使用国际版,那里的广告和垃圾信息推送似乎要少的很多 。 还有人选择在特定时间集中处理未读信息,减少被信息不断骚扰分散注意力 。
终端层面,很多手机都增加了“限制APP使用时长”的功能,帮助用户“断网” 。 以苹果系统为例,“APP限额”允许用户为APP设置时间限额,超出使用时长后,APP便无法使用(除非用户输入密码) 。 不过,这种“断网”功能的实现还是要取决于用户的主观意志 。

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

文章插图
苹果系统的“限制APP使用时长”功能 。
平台层面,某些社交媒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了信息筛选功能,过滤掉重复信息、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或者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信息 。
比如,微博提供了消息分组功能,可以只看到关注用户的信息,还允许通过屏蔽或加入黑名单的方式,不再接收特定信息 。 微博平台还会对违背社区公约的有害账户进行禁言、关闭等处置 。 日前,Twitter宣布了一项被称为“安全模式”的测试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暂时自动阻止发送有害或辱骂性推文的帐户,减少因为信息泛滥对用户造成的骚扰 。 [5]

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

文章插图
微博平台会对微博评论进行筛选 。 图片来源:微博@新华社
但是,社交媒体对信息的筛选一方面存在技术局限性,会因为无法完全做到对信息内容的辨认,导致信息误删或遗漏 。 一方面也和其商业逻辑相悖,社交媒体更希望通过收割更多用户的注意力,来转化为广告收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