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息出现节制倾向,也就意味着用户可能会因为“投喂”不足而逐渐流失 。 同时,越复杂严格的信息筛选,也意味着越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这都会影响其整体收入 。 此外,某些社交媒体以不监控用户、不审核内容为宗旨,这也会成为其不愿强化信息筛选的理由 。
监管层面,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和2018年相继发布了《欧盟更安全的社交网络原则》《应对在线不当信息:欧洲的方法》和《不当信息行为准则》,行为准则适用于在线平台、社交网络、广告商和广告企业应对不当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在线传播 。 德国也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社交媒体管理法》,针对网络上的“仇恨、煽动性言论以及虚假新闻内容”,对在德国境内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交平台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
我国国家网信办先后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等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等 。 [6]
去年,工信部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对“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应用分发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要求通报APP整改 。 今年7月开始,工信部决定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 其中,在侵害用户权益方面,重点整治应用软件启动弹窗欺骗误导用户、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包括弹窗整屏为跳转链接、定向推送时提供虚假关闭按钮等场景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绝对理想化的信息空间,可能是怎样的?
尽管以上举措都在努力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但是效果并不尽如预期 。 那些信息仍然会冷不丁地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社交媒体中不太和谐的音符 。
不考虑平台能否实现,我们是否能够想象一个更为理想化的信息空间?
比如,完全封锁各种“机器人”“僵尸号”或“智能水军” 。 这些披着正常外衣的工具帐户,大多会盗取其他用户的内容,模拟成一个真实的人以躲避系统监控 。 它们会出于商业目的,机械化地发布、评论、转发特定内容,营造出影响力的幻觉,但实际上只是流量数据里的造假“水分” 。 早在2017年,《北京青年报》就报道过,全球10万个域名网站访问记录中,约52%的互联网流量来自“自动化程序”,即机器人 。 [7]
关闭这类账户,也许会让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体量“缩水”,这至少有益于减少重复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利用真实数据来判断,那些把微博服务器一次次压垮的劲爆信息,是否真的值得登上热搜 。
再如,取消社交媒体的点赞功能 。 这一功能最初由社交媒体FriendFeed发明,后被Facebook应用并发扬光大 。 如今大多数社交媒体都提供了点赞功能,以小红书为例,除了用户发布内容允许点赞,其他用户的评论也允许点赞 。 它既满足了用户对“被看见”和“被认可”的心理,也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还成为广告商衡量账号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之一,用于广告投放和效果监测 。
但是,点赞很容易被前文提到的“水军”造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