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海淘婴幼儿用品、药品成为了好多妈妈们最热衷事情之一 , 美妈们总觉得外国货总是安全的、无公害的 , 宝宝用了才放心 。 那么 , 妈妈们真的了解外国的药品吗?海淘药品真的安全吗?而且 , 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 , 用好了可以治病救人 , 用错了不仅贻误病情 , 更有可能夺人性命 。 此外 , 相同的药品(处方名相同)可能因为厂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字(商品名不同) 。 日前 , 采访人员就海淘药品的相关情况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发现 , 海淘药物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 以下是相关专业人士对海淘需注意事项进行解说 。

文章插图
1.看不懂说明书
海淘的代购药物上往往只有在销国的通用语言版 , 而部分如德语、日语、韩语等说明书对很多家长来说犹如天书 , 这就为合理用药造成了困难 , 如果看不懂说明书 , 使得家长们对药品成分、适应症、适用人群、疗效等各方面都不了解 , 而对于肝肾功能尚不完全、解毒能力差的宝宝们 , 在用药剂量上一两粒的差别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 而一旦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 , 再求助中国医生 , 可能因为看不懂药物成分 , 不能对症下药 , 造成对宝宝的伤害 。 采访人员采访时一位妈妈表示自己曾经因为没看仔细说明书差点铸成大错 , 这位妈妈给自己14个月的宝宝海淘了退烧药Pamol , 后来宝宝生病发烧 , 于是拿出Pamol给宝宝服用 。 而后孩子体温总是不下降 , 于是奶奶买了国内常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准备给孩子吃 。 服药前 , 这位宝妈谨慎起见 , 查阅了一下 , 才发现Pamol的成分正是对乙酰氨基酚 , 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两款相同的退烧药重复使用 , 避免了对乙酰氨基酚因使用过量会对宝宝肝脏造成损害 。 采访人员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妈妈经其他妈妈推荐一些海淘国外的药品时 , 并未详细的了解这些药品的说明书 , 一旦孩子生病后 , 由于妈妈心里着急 ,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同时用了好几种具有相同成分的药 , 造成重复用药 , 实则适得其反 , 加重了孩子的身体负担 。
2.存储不当易变质
很多药品对存储有特殊的要求 , 在世界各国 , 目前药品的生产、流通等都有不同的质量规范管理 , 如很多药品或保健品对运输和保存条件是有比较严格要求的 , 有些要冷藏 , 有些要避光 , 有些要防潮、防虫、防鼠 , 而且外用药与口服药也要分开存放 。 但是在海淘的过程中 , 家长们往往是通过直邮、自己或亲友直接从国外药店网站购买后带回、网上找代购等几种渠道进行海淘 , 而这些药品的运输往往通过常规的海运、空运漂洋过海抵达家长手中 。 而这些物流系统的储存运输条件往往是非药品专业配送 , 某些药物需要特殊的运输温度或其他运输环境 , 普通快递行业却难以察觉这一点 , 尤其是夏天 , 海关人员表示货运集装箱能达到四五十度 , 这对许多药品的药用价值来说是毁灭性的 , 而送到妈妈手中的进口药物是否还有神奇的疗效 , 也值得商榷了 。
3.出现问题维权难
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 , 药品进口 , 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 , 经审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 , 方可批准进口 , 并发给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 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 , 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药品 , 按假药论处 。 海外代购的药物 , 由于往往未经相关部门的审批 , 在法规上按假药论属 , 因此不受国内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保护 。 同时海淘药品往往未经医嘱使用 , 家长有时对药品成分、使用禁忌等不甚明了 , 用药风险较大 。 而且 , 西方人与亚洲人因体质的不同 , 在用药剂量、方法和疗程上有着重大的区别 , 部分药品若无相关临床实验数据验证 , 服用后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 是无法在国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而亲自去药品产地控诉又太难 , 这也是代购药物的隐患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