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炒鞋的标签深入人心 , 一说到炒鞋 , 就会让人联想到得物 。 但得物的这一根基业务却也一直受到质疑 。 因为炒鞋这种投机行为 , 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 囤货哄抬价格 , 甚至有年轻人高额借贷加杠杆炒鞋的现象 , 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 , 风险和隐患重重 。
央行就曾发出警示函称 , 国内球鞋转卖出炒鞋热 , 炒鞋平台实力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 , 并且点名批评了得物在内的多家炒鞋平台 。
业内人士认为 , 得物这类平台 , 既寄卖球鞋 , 又做鉴定服务 , 说白了就是使“鞋贩子合法化” 。 而且 , 他们做出鉴别的结论 , 无论真假对错 , 都会收费 。 实际上 , 鉴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 争议也很大 , 没有一个个体、品牌或平台可以做出100%的精准鉴定 。 而且 , 鉴定数量大 , 一定会有纰漏 。
鉴别服务是得物起家和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基础 , 也是所有流量的源头 。 部分消费者对鉴定有依赖性 。 得物既做销售又做鉴别服务 , 颇有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之嫌 , 正是这种双重身份 , 广受诟病 。
鉴别是得物App的特色 , 又是流量的源头 , 但是 , 鉴别又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 , 这就变得很尴尬 。
之前有媒体报道得物的鉴定后力量不足 , 大部分鉴定师水平不高 , 处于实习生水平 , 对假鞋没有太多戒心 。 对此 , 潮流电商投资人徐锋认为 , “得物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来应对鉴定服务问题 , 而不是通过鉴定师人为解决 , 否则鉴定不仅有误差 , 公司收入规模也会快速达到顶点 , 影响产品的运销率和用户的购买体验 。 ”
潮鞋交易中是少数玩家的市场 , 仅仅靠收取服务费和鉴别费用 , 很难做大做出有想像力的未来 。 所以 , 自从改名之后 , 得物就开始扩张品类 , 增加了衣服、饰品、箱包、潮玩、美妆、数码、汽车等品牌的合作 , 也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加大投放力度 , 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