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这样的想法也实属合理 , 当时一台冰箱可以卖到八百元的价格 , 而八百元相当于员工两年的收入了 , 但是张瑞敏却并不认可他们的想法 。

文章插图
(二)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毁
他表示自己如果以任何形式允许了这七十六台冰箱被贩卖出去 , 那么就等于允许员工日后还可以生产七百六十台这样的冰箱 , 他要的是长久的利益 , 是工厂更长久的名声 , 所以他立即宣布 , 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毁 , 一个不留 。
不仅如此 , 张瑞敏还要求这台冰箱是谁生产的谁就要亲自将它砸掉 , 每一台冰箱都有自己的生产批号 , 想要找到是谁生产的这台冰箱是很容易的 , 但是职工在生产冰箱时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的 , 加上一台冰箱相当于自己两年的工钱 , 这让许多的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

文章插图
这样看起来有些残忍的方式 , 让在场的员工都记住了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 他们知道 , 这位厂长是要动真格了 , 而张瑞敏看到车间里流泪的员工 , 知道自己的管理终于起了效果 。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 张瑞敏亲自发动与主持了多个会议 , 而会议的主题却都是亘古不变的 , 那就是——“如何从我做起 , 提高产品质量” , 他通过会议给每一位员工心理暗示 , 告诉他们 , 工厂与产品的未来与他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来 , 而不是以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 觉得事不关己 。 并且张瑞敏还发现自己的产品长久以来被分为好几种品类 , 但是好产品却被卖给了外国人 , 中国人自己却要用劣等品 。

文章插图
于是张瑞敏决定海尔的产品从此以后都不再分等级 , 有缺陷的产品就都是废品 , 废品就要全部被砸掉 , 从此以后 , 海尔的产品成为了质量的代名词 。
而工厂的每一位员工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 这家工厂也终于在张瑞敏的带领下逐渐走上了正轨 。 三年后 , 海尔终于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 而当时的海尔冰箱也成为了中国冰箱行业的领头人 。
(三)扩建
可是张瑞敏想要的却远不止于此 , 他想要让海尔成为国际品牌 , 于是 , 张瑞敏开始扩建生产规模 , 在投产当年便迅速盈利248万元 。

文章插图
随后的四年里 , 海尔的产值已经突破了2.5亿 , 张瑞敏在国内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 , 但是当时在德国 , 销售商根本不信任中国产品 , 并且拒绝了八千台海尔冰箱进入德国 。
张瑞敏却并不想放弃 , 他要让中国的产品畅销德国 , 他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质量 , 终于在1990年 , 成功将海尔冰箱打入德国市场 , 1994年 , 张瑞敏更是成功在美国创建了属于海尔的工业园 , 他想要将海尔打造成国际大企业的梦想终于起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