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难挡东南亚魅力,已斥巨资投资!

东南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 一大批中产阶级正在这里快速崛起 ,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 越来越多东南亚的消费者开始网购 。 但是与国内的情况不同 , 东南亚交通不便 , 物流运输困难 , 支付系统也未成熟 , 重新建立起一套电商体系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 。 但这对阿里来说 , 却是一块未被发掘的宝地 。
【阿里难挡东南亚魅力,已斥巨资投资!】4月12日 , 阿里巴巴集团和东南亚领先电商平台Lazada集团联合宣布 , 阿里巴巴已签署协议认购Lazada的控股股权 。 此次投资总额约为10亿美元 , 其中约5亿美元用于认购Lazada新股 , 其余用于向包括Tesco、Rocket Internet和Kinnevik等在内的特定股东收购股权 。 据悉 , Rocket Internet和Tesco两家公司已决定同阿里巴巴进行相关交易 , 并且承诺在达成协议后的12个月至18个月内以公平的市场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剩余股份 。 此次投资将帮助东南亚当地商家、阿里平台品牌及分销商进入东南亚区域的消费市场 。 这并非阿里第一次对海外市场出手 。 据此前的报道 , 在国际化战略的驱动下 , 阿里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布局日渐清晰 , 其中包括母婴电商Zulily、机器人Pepper、阅后即焚软件Snapchat、电商网站Jet.com、智能遥控应用Peel等公司 。 那么 , Lazada将怎样帮助阿里开拓海外版图呢?蕴含巨大增长潜力的东南亚市场Lazada成立于2012年 , 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均有运营电商平台 。 据Internet Live Stats的数据显示 , 上述六个国家共计人口约5.6亿 , 其中互联网用户数量约为2亿 。 目前东南亚区域总零售额中仅有3%来自在线 , 随着互联网渗透率持续上升 , 预期东南亚将为阿里巴巴集团及Lazada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 在上线之初 , Lazada的最初想法是填补Amazon在东南亚市场的空缺 , 打造出一个东南亚版的Amazon , 于是 , 团队最初采用直营模式 , 从仓库销售商品给消费者 。 2013年 , Lazada开始尝试新的平台模式 , 允许商家通过网站销售商品 , 这与阿里旗下零售平台的做法不谋而合 。 早在2013年 , 据Borneo Post报道 , 当时的Lazada 就已获得来自格尔曼集团高达八位数欧元的投资 , 良好的发展势头为Lazada 成为马来西亚电商巨头奠定了基础 。 当时 , Lazada首席执行官Max Bittner就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继续获得像格尔曼这样的大型投资者给我们的投资 。 这表明投资者已经看到了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潜能 , 并且他们相信这些潜能可以从我们的业务中发掘 。 ” 回看今天阿里巴巴的举动 , 再次印证了当时Bittner所说的话 。 为了扩大Lazada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 Bittner在当时就已提出了分期付款的计划 , 目的是让普通大众都能够承担得起他们所想要购买的商品和体验网购带来的无限乐趣 。 此举大大提高了Lazada的客户满意程度和品牌知名度 。 然后Lazada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 2014年 , Lazada的净营业收入为15.43亿美元 , 而其同年的净营业亏损也高达15.25亿美元 。 2015年 , 它的发展再度受到了来自线下实体店的冲击 。 据Centre for Retail Research的统计 , 跟美国和中国分别有10%和8%的顾客愿意在网上购物 , 而东南亚仅仅只有1%的顾客选择在网上购物 。 这“1%”是机遇也是挑战 , 这个数据预示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 正如Bittner所说 , Lazada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东南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 一大批中产阶级正在这里快速崛起 ,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 越来越多东南亚的消费者开始网购 , 这对阿里来说 , 也是一块未被发掘的宝地 。
不过 ,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与国内的情况不同 , 从泰国动荡的政治环境 , 到菲律宾频繁的自然灾害 , 在东南亚发展商业并非一件易事 。 加之 , 东南亚交通不便 , 物流运输困难 , 支付系统也未成熟 , 重新建立起一套电商体系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 。 不过 , Lazada已经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