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项世界奇迹那就是春运,每年运输的人次绝对稳居世界第一 。 春运是改革开放的伴生品,这个词最早由《人民日报》在1980年提出的 。 从农历的十二月十五到明年正月廿五,这四十天是中国运输和人口流动的高峰,数以十亿计的人口流动堪称世界运输史上之奇迹 。

文章插图
春运现象古代就有,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的春运对象主要是回家省亲的官员和做生意的商人,农民一年到头也不会出远门一次,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出远门一次 。 为了保证运输,古代到了春节前后也会全力出动,唐代规定运1000斤要100里要900文,用畜力驮100斤100里要100文,如果遇到上坡路那得上浮20% 。 这是普通的价格,这个价格到了春运的时候就还得上浮 。
有人可能觉得900文也不太贵,以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大约一文钱能购买一斤大米 。 一个基层的公务员年收入大约在三千多文,所以出门在外,回家不容易啊 。 春节陆路运费上浮让更多的人选择了走水路 。 走水路如果是顺流而下,价格大约是陆路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有点类似现在火车和飞机的区别 。
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鸡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 家就是我们的根,你看海外华人不管出去多久,只要有机会就希望自己落叶归根,希望回家认祖归宗 。 而且这种情结常被诗人发挥到极致 。
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如果你还在远乡来不及返家,或者还在返家的路上,读这首诗肯定深有同感 。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还留在南方来不及回北方与家人团圆,当看到南方这么热闹的场面的时候,他不由生出了乡愁 。 而这种乡愁却是中国人与生倶来的,正如有人说中国人天生不拒绝豆腐乳和霉干菜,哪怕你是在外国出生的,因为这个已经就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就是因为家是根,那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儿时的伙伴,那里有我们朝思暮想的父母,还有长辈亲戚 。 在那里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位置,离开那里我们如浮萍一样,哪怕已经富贵,依旧没有安全感,没有根 。 锦衣夜行和衣锦还乡的情结不言自喻 。
在这种信念下,我们的春运大潮一年比一年大 。
1994年“春运”完成12.2亿人次的运输
1997年春运完成18.2亿人次的运输
2011年春运完成达到25.56亿人次的运输
90年的春运是这样的,大量农民工返乡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000年农民工春运返乡,这些是比较幸运的农民工,坐上了火车 。

文章插图
2010年的春运,高铁已经承担起了重任 。 2011年春运500人以上可申请办理农民工专列

文章插图
而还有一群人,他们的春运是这样的 。

文章插图
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大家都只有一个念头,回家过年,因为城市终究不是我们的家 。 农村才是我们的家 。 春运的艰辛也是影视作品的绝佳的题材 。 叶伟民执导,徐峥、王宝强主演《人在冏途》就是最好的写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