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的教育意义?家有儿女初长成( 三 )


认为打骂完孩子后只要哄好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大误区 。
孩子在被打骂完之后,表面上哄好没事了,实际上他被打骂的感觉永远地存留在潜意识里,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成年以后总是出现一种紧张、焦虑、自悲、情绪低落的状态 。这实际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骂时的一个恶性“心锚”留在潜意识里,构成了他现在的潜意识性格 。一旦有相同的环境因素触发的时候,便会诱导出他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恐惧、焦虑,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锚” 。
孩子在七岁之前很难搞清楚为什么会被打骂,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经历,他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待遇 。如果父母破坏性地打骂完孩子,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难再调整过来 。孩子的天性是讨好父母,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给他带来快乐,又能获得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他才会积极地去做;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认或受到批评,他的生理就会发生反应,神经系统开始僵硬,表现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既做不好,也学不会 。
人的思考模式是联想运作,人脑中的任何两件事都可能形成联系 。童年所受到的伤害会永远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

家有儿女的教育意义?家有儿女初长成

文章插图
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这种观点是影响我们最深刻的民族垃圾 。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剧 。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
在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 。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对方是个比我更强大的个体,供我吃穿——导致支配;另一种奴役,对方是奴隶主,它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 。这样在孩子成年后就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支配别人,奴役别人;要么被人支配,被人奴役 。就是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 。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 。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 。因为你无法证明你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就象孩子想吃香蕉而你却认为苹果才富有维生素,所以吃苹果是对的 。这只能证明是你的看法,却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 。
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 。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 。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
让孩子多多参与家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温暧,因此孩子学会了感恩 。如果家庭没有温暖的话,没有人会对父母感恩 。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让父母高兴,理解父母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 。父母创造财富越大,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