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 人的行动自由只能在必要的公共利益范围内才得以限制 。 往往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 。 他有很多方面但效益原理要点是社会总体利益出发来衡量的某种效果和收益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社会效益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 , 包括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 。 狭义的社会效益 , 亦与经济效益相对称 , 还与政治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相并列 。

文章插图
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哪些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或社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等相关工作 , 尤其是成员在疾病、生育、年老、失业等状况下的救济、补贴工作 ,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 。
当前 , 社会保障滞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 这里既有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问题 , 更多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和组织运行的问题 。 前者依赖于物质型科技成果 , 后者依赖于精神型和管理型科技成果 。 对这些成果的社会效益的准确认定有助于此类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 。
(2)人口素质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 人口素质高低是决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最基本因素 。
人口素质是对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 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 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公民素质三个方面 。 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能的状况 , 表现为身躯完损、体质强弱、耐力大小、智能高下、反应快慢等 , 是人口素质的自然基础;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 , 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公民素质是指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 , 包括世界观、道德观、法纪观、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 。 显然 , 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
(3)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指社会环境中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的水平状况 , 包括居住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水平和环境质量水平等 。 具体指标可以在各个因素下细化 , 选取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和经济效益指标的重复 , 所以主要选取公共的或国家强制性的质量标准 。
1)居住水平:建筑节能性、成套率、小区容积率、小区绿化率、小区人均公共活动面积等 。
2)信息化水平:信息网络覆盖率、网络可靠性、家庭拥有宽带户数、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电话普及率、每千人局用交换机容量、电脑普及率等 。
3)交通水平:交通水平主要体现在方便性、快捷性、准时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六个方面 ,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占有道路面积、线网密度、公共交通的非直线系数和重复系数、站点覆盖率、保养面积、车辆进场率、万人拥有标台数、公交出行比例、换乘系数、换乘距离、换乘站距、发车频率、高峰和平峰满载率等 。
4)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可以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进行评价 , 如空气污染指数、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氮氧化物等 。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 通过改造、创造和积累的环境体系 , 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 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于社会环境的改变 , 可以通过细化以上两个方面的环境指标来具体评价其转化的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