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说是谁提出的

19世纪后期 , 在欧洲知识沙龙里 , 有一朵被众多艺术大师级的人物们所共享的“玫瑰”:莎乐美 。
她在托翁七十二岁高龄那年 , 奔赴俄罗斯去拜访这位神交已久 , 并尊崇为心中完美偶像的文学泰斗 。
当时的俄国文坛上 , 巨星璀璨层出不穷 。 在同一个时期的同一个地方 , 同时诞生了两位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
殊不知 , 拥有众多女性粉丝的托尔斯泰也并非完美人物 , 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人格缺陷 。 他曾在不同场合评价多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病人不可能写出健康的小说 。 而且以自嘲的口吻 , 来赞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假如每个作家都能拥有这样贤惠的妻子 , 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部好看的小说来 。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说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言外之意 , 陀氏之所以能一部部地写出那些传世巨著 , 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他的妻子 。
还有 , 元代杂剧作家 ,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 以他超群的才华 , 特别是在《西厢记》的结尾处 , 呐喊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心声 , 叩响了无数女粉丝的心扉 。
令女性粉丝们 , 一厢情愿地把他想象成俊朗才子 , 以能做他的娘子为毕生宿愿 。 岂不知 , 当时的王实甫已到人生暮年 , 鬓发斑白 , 老眼昏花 , 牙齿松动 , 睡眠中会鼾声大作 , 梦呓流口水 。
上述文学巨匠们 , 是生活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里 , 仅凭他们的艺术成就 , 很容易被臆想为完美偶像 。 然而在这个网络时代里 , 由于汉字的艺术魅力 , 同样会把那些善于舞文弄墨者 , 美化得光彩四溢 , 完美无瑕 。
在审美心理学中 ,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 , 提出过一个“审美距离”的概念 , 后来此概念被广泛引用 。
他说:一个主体在审美活动中 , 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
个人认为 , 如果要想把臆想的美好恒久下去 , 不妨保持一定的距离 , 让美在距离中保鲜 。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说是谁提出的】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说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