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活特征 大熊猫生活习性( 二 )


概述: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 , 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 。 与它同时期的动物 , 如剑齿虎 , 早已灭绝 , 成为化石 。 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 , 是中国的一种保护动物 。 大熊猫 , 也叫“熊猫” , 是一种哺乳动物 。 它很胖 , 形状像熊 , 但略小 , 尾巴很短 。 它的眼睛、耳朵、前肢和肩膀是黑色的 , 其余部分是白色的 。 皮毛浓密有光泽 , 耐寒 。 喜欢吃竹叶和竹笋 。 大熊猫生活区的竹子一度大面积开花死亡 , 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 。 大熊猫这种珍稀动物的抢救和转移 , 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
外观特征
大熊猫又胖又像熊 , 但是它们的头是圆的 , 尾巴是短的 。 头部和身体的毛色大部分是黑白相间的 , 即鼻子和鼻子、眼圈(以八字形排列)、耳朵、四肢和肩胛骨(跨肩相连形成一条带子)是黑色的 , 而其余部分 , 即头颈部、躯干和尾部是白色的 。 腹部呈浅棕色或灰黑色 。 它的体长为120 ~ 180厘米;尾巴长10 ~ 20厘米 , 白色;肩高一般为65 ~ 70厘米;体重:60 ~ 125公斤 。 除了五个有爪子的脚趾 , 前脚还有第六个脚趾 。 背部厚密 , 腹部长毛细血管 。
在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4只白色大熊猫 。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 725页记载 , 1990年11月15日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了第一只白色大熊猫 。 大熊猫身高0.7米 。 除了眼睛和下肢 , 从耳朵、肩胛骨到整个胸部都是白色的 。 它被称为“宝藏中的宝藏” 。 此后 , 又在1991年和1992年发现了两个 。 上一次是几年前 。
生存环境
大熊猫生活在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 , 这里是东南季风的迎风面 。 气候温暖凉爽湿润 , 湿度经常在80度以上 。 因此 , 它们是喜湿的动物 。 它们的活动区域多在沟壑、山腰洼地、河谷阶地等 。 一般在20度以下的缓坡地形 。 这些地方土壤厚实 , 森林茂盛 , 箭竹生长良好 , 构成了温度相对稳定、隐蔽条件好、食物资源和水源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 生活在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 。 它的生活环境是潮湿的 。
度很大 , 温差也比较大 。 生活习性

除发情期外 , 常过着独栖生活 , 昼夜兼行 。 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 , 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 , 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 。 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 , 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 。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 , 偶食其它植物 , 甚至动物尸体 。 日食量很大 , 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 大熊猫

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类地位:食肉目 Carnivora、熊科 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

外形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 , 但头圆尾短 ,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

生境与习性: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 , 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 , 气候温凉潮湿 , 其湿度常在80%以上 , 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 , 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 , 森林茂盛 , 箭竹生长良好 , 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 , 隐蔽条件良好 , 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