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针对某项支出目标 , 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 , 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 , 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 通过比较方法 , 并依据一定的原则 , 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 benefits)进行分析 。 在该方法中 , 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 , 并进行量化 。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 世纪 , 在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 , 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 。 其后 , 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 。 到1940年 , 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 , 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 “成本—效益”分析开始渗透到政府活动中 , 如1939年美国的洪水控制法案和田纳西州泰里克大坝的预算 。
60多年来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 , 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投资 , 重视项目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比较成本与效益关系的分析方法 。 以此为契机 , 成本—效益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 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 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 , 成本控制成为每个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 如何科学分析企业的各项成本构成及影响利润的关键要素 , 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关键环节 , 使企业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下的成本控制问题?成本控制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费用 , 它需要与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等有效结合 , 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 , 让企业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响公司业绩的核心环节 , 全面了解企业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 , 从而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 , 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 , 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

文章插图
在开始成本效益分析前了解成本现状十分重要 。 你需要权衡每一项投资的利弊 。 如果可能的话 , 再权衡一下不投资会有什么影响 。 不要以为如果不投资成本就会变高 。 许多情况下 , 虽然新投资可获得巨额利润 , 但是不投资的成本相对更小对一项投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1.确定购买新产品或一个商业机会中的成本;⒉确定额外收入的效益;⒊确定可节省的费用;⒋制定预期成本和预期收入的时间表;⒌评估难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 前三个步骤十分简单明了 。 首先确定与商业风险相关的一切成本——本年度主要的成本以及下一年度的预计成本 。 额外收入也许是由于顾客数量的增加或现有顾客购买量的扩大 。 为了解这些收入的效益 , 一定要将与收入相关的新成本考虑在内 , 最后就可以考虑利润了 。 可节省费用显得简单一些 ,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利润的增加 , 可直接计入利润 。 然而 , 有时可节约费用也有微妙之处 , 更难确认 。 可节约费用可以来自各种渠道 , 以下列举的一些渠道比较便于量化:更有效的加工:这意味着减少加工过程需要的人数 , 或者说简化加工步骤 , 甚至于缩短每一步骤所用的时间 。 更精确的加工:要求减少修正错误的时间和尽量避免客户的流失 。 下一步 , 为以下两个要素——即成本和收入或可节约费用——制订出相关一段时期内的计划 。 你希望何时该成本发生?成本的增量是多少?你期望何时获得效益(额外收入或可节约费用)?效益增值是多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