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些风俗 中国风俗习惯( 二 )


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 最早记载于西晋周朝 , 《五谷丰登》:除夕 , 各方送礼 , 称“喂年”;请酒请菜 , 叫“不老”;长期饮酒 , 完成祈福 , 被称为“年龄划分”;大家通宵达旦到天亮 , 这叫“守岁” 。
“一夜连两岁 , 五更分两天” 。 除夕夜 , 全家人聚在一起 , 吃一顿年夜饭 , 点上蜡烛或油灯 , 围坐在火炉旁聊天 , 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 , 彻夜守夜 , 象征着赶走一切邪恶的瘟疫 , 期待新一年的好运 。 后来 , 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 。 初唐时 , 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诗《守岁》:“寒辞冬雪 , 暖送春风” 。 直到今天 , 人们仍然习惯于在除夕迎接新年 。
守老有两层意思:为老人守老就是“辞旧” , 就是珍惜时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 自汉代以来 , 新年和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是午夜 。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 。 也就是说 , 新年到了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 , 以鞭炮声去旧迎新 。 鞭炮是中国的特产 , 也被称为“爆破筒”、“鞭炮”和“鞭炮” 。 它的起源很早 , 有2000多年的历史 。 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好运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 。 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 , 还有结婚、盖房子、开业等 。 应该放鞭炮庆祝 , 以求好运 。 目前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窑、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的温州等地区都是我国著名的烟花之乡 。 生产的鞭炮颜色多 , 质量高 , 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畅销世界 。
新年第一天 , 人们早早起床 , 穿上最美的衣服 , 打扮整齐 , 出门走亲访友 , 互相拜年 , 祝福他们来年万事如意 。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 , 有的是户主带领一批人挨家挨户拜年;有些是同事邀请的 。
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为“团拜” 。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 , 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 , 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 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 ,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 , 象征着黄金、白银 ,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 , 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 , 或蒸或炸 ,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 以粳米制作 , 味道清淡 。 除了蒸、炸以外 ,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 , 做工精细 ,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