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阅读理解 清明节的由来( 六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