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手抄报内容素材大全 清明手抄报内容( 三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祝福】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 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