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在《脱口秀大会》说过,之前他去向一个导演请教如何做综艺,导演回答不管好坏,有冲突就行 。 显然,《导演请指教》的价值观,更偏向于节目效果和话题流量 。 正式开播后,节目就迎来了满屏热搜,开播3天热搜数达到了97个,按时间来算,基本是每1个半小时就有一个热搜 。 这样一档吃瓜群众喜闻乐见、却令影迷们大失所望的“吵架节目”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估计又要引发更多的唇枪舌战 。
蔡康永是少见的面对质疑,并没有正面辩解的导演,他爽快地承认了影评人提出的不足之处 。 作品《罗密欧还活着》播完后,蔡康永态度谦逊、心平气和地谈了一些他对作品立意、国粹发展以及演员表演的看法,他的观点也许并不新鲜,但总能表达得让人愿意倾听和思考,让李成儒和专业影评人也变得温和起来,为节目争取了片刻的宁静 。

文章插图
少了刻意追求综艺效果的针锋相对,各方反而能沉下心对作品进行理性温和的探讨 。 其实,《导演请指教》抛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深究的问题,比如“学院派是否代表着行业金牌”、“观众观影需要被专业引导吗”,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议题,很可惜,节目抛出了这些议题却没有顺藤摸瓜深度挖掘,众人鸡同鸭讲般的争论密度太高声浪太大,掩盖了导演的作品,也让真正有价值的议题失去了深入讨论的空间 。
02资本凌驾于创作,让双标无处不在《导演请指教》中十六位导演的资历参差不齐、跨度惊人,有关锦鹏这样获过重量级奖项的资深前辈,有梁龙、韩雪这样试图跨界的艺人,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老师相国强这样的学院派,还有此前作品备受差评的“争议选手”包贝尔、毕志飞,以及王文也这样初出茅庐、尚无作品问世但自带话题的“华谊千金” 。
按照官方说法,《导演请指教》的一大主题是扶持新人导演,号称“基于新人导演所面临的行业生态以及时代责任,希望尽绵薄之力,为优秀的导演搭建一个平台,让创作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 。

文章插图
但是,这十六位导演中,韩雪一开口就说她请来了张艺谋的御用摄影师赵小丁,还有韩红来给自己的片子做摄影和配乐 。 华谊总裁王中磊的掌上明珠王文也,她申请大学的短片都是井柏然演的 。 宁元元6岁就演过《看上去很美》,父亲是导演张元,母亲是编剧宁岱,小姨宁瀛同样是业内知名的导演 。 这样的跨界大咖或者“影二代”既不缺钱,也不缺资源和人脉,他们需要被扶持吗?
相比之下,真正需要被扶持且有特色的新人导演节目中寥寥无几,除了跨界选手和“影二代”,那些极度渴望机会的年轻创作者,似乎无法闯入这档节目 。

文章插图
这更像是一场资本操纵下的大型综艺表演秀,这个秀只是打着扶持青年导演的名号来博人眼球 。 面对背景强大、掌握着资本话语权的导演,喜欢吹毛求疵的毒舌影评人和制片人们又迅速换了一副面孔,看人下菜碟 。
对宁元元、王文也这些“影二代”的作品评价,评委们显然都是好评居多,而对于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纯新人导演却是大肆痛批,毫不留情面 。
【找到“流量密码”的《导演请指教》,却少了对内容的敬畏心】

文章插图
吴镇宇的《想见你》视节目规则如无物,10分钟的规则内只放了一半的剧情,但依然收到了王晶的邀请得以继续下一赛段,还得到了专业影评人的一致吹捧 。 宁元元的片子把校园霸凌拍的轻松写意,却依然被大家花样夸赞 。
- 蜂花“哭穷”被野性消费,会是下一个鸿星尔克吗?
- ?带货主播,左右为难
- 人民日报:“流量经济”也要规范发展
- 我爱摇粒绒,不是因为穷
- 文明忠:扎根肇庆海事基层一线的“科学家”
- 滴滴公开“出行引导策略生成方法及装置”专利
- “雪梨”们赚钱没个够
- 松江印象城破二次元壁来到“上海之根”,以文化IP探索商业消费转型
- 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复旦浙大联合研究“码之城”
- AI监视打工人,这个国家明确说:保护我方“摸鱼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