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不配有偶像剧?( 二 )


上述剧集 , 多出现在2014年前 。 彼时掌握客厅遥控器的 , 自然是喜欢这些家长里短 , 或者稍有些狗血剧情的中老年人 。 当这些剧在荧幕上拿下高收视时 , 互联网渠道也在崛起 , “流量”的地位越来越高 , 网剧以高播放量成为攥取流量的新物种 。
电视剧和网剧逐渐就这样拉开一条显著的沟壑 。 年轻人和中年人的观剧渠道发生变化 , 网剧的观看主体也变成原子化的都市年轻人 。 年轻人不仅把剧集的快进键掌握在手中 , 也掌握着豆瓣的评分权 , 和微博的转发权 。
一个围绕着年轻消费者的剧集评价体系逐渐形成 。 在这个评价体系里 , “偶像剧”这个词 , 也已经在2017年以前被《一起来看流星雨》《明若晓溪》等低口碑剧逐渐“污染” , 伴随着台湾偶像剧黄金年代的结束 , 成为“不真实且土味的爱情剧”的代名词 。 2017年以后 , 偶像剧更经常以“甜宠剧”的称呼出现 。

中年人不配有偶像剧?

文章插图

《明若晓溪》剧照(图片来源:微博@湖南卫视)
而无论是偶像剧还是甜宠剧 , 这种本就离地三尺的类型 , 似乎天然就没法容纳中年人的爱情 。 2018年以后 , 中年人激烈的爱情故事频繁踩在年轻人的槽点上 。
顺应2018年后献礼剧的生产需求 , 一批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业巨大变化为背景的创业剧大量出现 。 此类时间跨度较大的创业剧跨度较大 , 主角阵容多为40岁及以上的实力派演员 , 他们通常需要从主角的20岁演绎至40岁甚至更多 。
动辄横跨几十年的“商战戏” , 如何在几个主角之间加强情感联系 , 又不让他们的感情过早的尘埃落定?
复杂、坎坷的情感戏开始了 , 配合着“商战”背景 , “中年偶像剧”的调侃就此出现 。 看剧话语权从过去的电视台观众变成了如今的互联网受众 , “中年偶像剧”也变为一个带有他者视角的词 , 有了贬义的含义 。
《在远方》中马伊琍、刘烨、梅婷、保剑锋之间有复杂的四角恋情 , 刘烨与马伊琍在地震后的“泡面吻”也曾引发网友吐槽 。 刘涛和《星辰大海》的导演也并非首次合作 , 只是 , 上次合作的创业剧《追梦》在豆瓣分数也只有4.6 。
中年人不配有偶像剧?

文章插图

《在远方》中的“泡面吻”
《星辰大海》里歇斯底里的爱情 , 也引发了年轻人的“不适感” 。
如果说初代“中年偶像剧”是“不太普通的普通人的爱情” , 他们的设定更加不接地气 , 是“少见且不普通的人的特殊爱情”:跨国集团、动辄上亿的生意、私生子与长子争家产……剧情能与2010年以前的狗血豪门剧无缝接轨 。
这样的“狗血” , 也是制片方有意而为之 。 制片人王锦也曾在采访中坦言 , “狗血”是巧合叠加在一起的效果 。
“简爱(刘涛饰演的女主角)小时候偏偏遭遇了父母双亡 , 长大后又有许多不幸或幸运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 , 说是巧合 。 但这些事情社会上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 我们把社会上发生的比较极致的事情放到女主的身上 , 这个故事才极致 , 《星辰大海》也不是文艺片 。 ”
只是 , 如此悬殊的阶层设定和剧情里高密度的极致巧合 , 在年轻人的偶像剧里都已经过时了 。
2 两个世界的《星辰大海》临近双11 , 在北京的菲菲收到了远在家乡的母亲的请求:“帮我抢一件刘涛同款外套!”
菲菲对此并不意外 , 毕竟《星辰大海》是母亲近期最为沉迷的剧集 。 从小 , 她就陪着妈妈看过不少女主人公历经坎坷 , 实现人生逆袭的剧 , 其中《女人不哭》的剧情(如下图)堪称2006年版的《星辰大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