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二 )


最高罚3W!违法成本低让健身房行业滋生多种恶性骗局在中消协发布的2020年受理报告中, 健身行业“办卡”消费投诉位居全国前三 。 对此, 多地已上线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合同文本并加强监管, 但不可忽视的是, 许多城市的健身预付卡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门监管存在盲区 。
当消费者与健身房产生纠纷, 消保委、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对预付卡各类违规行为的最高处罚仅为3万元, 健身房违法成本低 。
一旦遭遇健身房跑路, 会员和员工只能在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手段挽回损失的工资和会员费 。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预付卡违规最高处罚3万
肉眼可见的是, 许多健身房负责人即使被地方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限制高消费, 仍拒绝为员工和会员进行补偿, 会员难以从“老赖”身上拿回自己的血汗钱 。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健身房老板跑路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更难维权的是外籍“老赖”跑路 。
2007年, 美籍华人马伟伦在北京创办菲乐思飞集团(Fitlosophy+group), 旗下涉及国际化时尚运动健康管理中心Superfit(后更名Superlife)、运动健身品牌乐健身Le+Wellness和瑜伽品牌Le+Yoga乐瑜伽, 这些门店均地处京城繁华地段, 店铺租金及器材成本不菲, 停业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 集中促销等违法行为 。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马伟伦linkedin简介
企查查显示, 马伟伦在2018年4月退出Superlife法人, 后在2020年7月退出乐健身法人 。 员工及会员在上诉时, 很难从法律层面对马伟伦进行追责 。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更换法人成健身房跑路惯用伎俩
也有“健身房”从装修开始就是一场骗局 。
中消协的舆情监测显示, 近年来在健身行业出现了一种“健身房充卡”骗局 。 犯罪团伙租用某个场地声称要开健身房, 装修时有意拉长装修周期, 延迟健身器材进场时间;与此同时雇佣临聘员工或兼职发传单招揽客户办卡;等到消费者想要去健身时却发现场地仍在装修中, 但健身房老板已经卷款跑路不知所踪, 不仅消费者钱财受损, 临时雇佣的员工同样也成了受害者 。
据说, 很多犯罪团队为了方便跑路, 甚至连健身器材都是租来的 。 对不法分子来说, “开健身房”成为了低成本犯罪的路径 。
又一健身品牌卷款跑路,健身房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文章插图

租器械卖卡诈骗
健身房乱象丛生:同行恶意挖角、频遭污名化没跑路的健身房, 也可能遭遇对手的商业诋毁 。 2020年8月, 据1818黄金眼报道, 杭州某健身房被商圈另一家竞争对手挖墙脚, 严重影响了门店的正常经营, 类似事件还不少见 。 疫情期间, 不少健身房会抹黑、举报竞争对手防疫不力, 这样一来, 对手健身房会停业整顿至少3天 。
此外, 教练水平层次不齐, 低入职门槛极易造成低素质人员混入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 有些健身房加盟门店数量众多, 频繁的人员流动增加了健身房的运营成本, 也使得健身房很多教练仅经过一周培训就可拿证上岗 。 有些经营者出于盈利考虑, 为私人教练增加繁重的销售压力, 在招聘教练的时候主要以个人销售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参考, 对背景调查较少, 导致“销售型教练”大量出现, 缺乏基本职业素养 。 有业内人士建议, 健身房应制定更为细化的标准, 筛选资质合格的教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