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没有二代接班,中国VC“少爷”不可当家( 二 )


不想当合伙人的投资经理 , 不是好的投资人 。 投资这个行业 , 越老越值钱 。 但是 , 今天 , 行业格局已经十分明显 , 很难产生新的巨头 。 同理 , 新人想要升职也比较困难 。 尤其 , 内卷越来越严重 , 无论FA还是投资人 , 竞争都非常激烈 。
按照晋升路径来看 , 私募股权公司中的最高级别是合伙人 , 3-8年投资经理 , 0.5-2年投资总监 , 0.5-2年投资副总裁 , 最后是投资合伙人 , 而一家机构里少则一位 , 多则三到四位合伙人已经足够管好LP的钱 。 举例来说 , 某投资公司有A、 B、C、D4个普通合伙人 , 他们共同拥有公司100%股权 , 公司的整个利益和他们直接相关 。 关键的是 , 这一晋升路径的衡量标准往往还不是投资战绩 , 而是资历 。
过去 , 很多国内老牌VC/PE , 内部等级森严、论资排辈、晋升机制僵化 。 尤其从VP到合伙人 , 除了要干满一定年份还要寄希望于下一期基金募资情况 。 一些战绩卓越的中青年投资人也很难突破晋升瓶颈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创投圈一波一波的裂变出VC2.0、3.0….
比如2015年前后 , 张震出走 , 联合高翔、岳斌创立高榕资本;曹毅告别红杉中国 , 获得王兴和张一鸣支持成立了源码资本;傅哲宽离开工作13年的达晨 , 啟赋资本出世……在这场巨变中 , 中国VC悄然进入2.0时代 。 与此同时 , 随着大众创业的激情被点燃 , 新生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 仿佛一夜之间“全民VC”“全民天使” 。 扯远了 。
沈南鹏说过 , “投资能力是一家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 投资能力 , 意味着在每个关注领域都有最精英的团队 , 而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和单个项目的表现 。 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认知领先 。 ”
相比创业公司中CEO可以决定公司大部分战略决策和战术制定 , 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家投资机构 , 一支相互信任、配合默契合伙人团队其实才是至关重要的 。
也就是说 , 想要长存长青的投资机构 , 不可能只依赖一个明星投资人 。 但在中国创投江湖上 , 林林总总的各类机构中 , 仰仗机构“一把手”的现象绝不在少数 。
02铁打的机构、流水的合伙人 , 退休不是唯一出路这些年 , 明星投资人单飞 , 脱离平台自立门户 , 似乎成了创投圈人事变动中的一个常态 。
有些人因为在原机构遇到瓶颈 , 可能业绩不错就是长时间没有升迁机会;也可能偶然间遇见另一家机构 , 实现了升职加薪 。 还有少数或许因为跟原机构领导产生矛盾或投资理念分歧等 。 出走、另立门户 , 成为这些人不得不选的一条路 , 尤其那些具备募资能力的投资人 , 完全可以自己出来创业 。
比如早些年成立梧桐树资本的原戈壁创投合伙人童玮亮 , 创办高榕资本的原IDG合伙人张震、高翔 , 创建源码资本的原红杉副总裁曹毅 , 创办中钰资本的原九鼎投资合伙人禹勃 , 创立弘晖资本的原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王晖、景林投资合伙人朱忠远、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赵刚等 。
最近一两年 , 市场上渐渐又涌现全新一批的投资机构 。 比如2020年成立的日初资本创始人陈峰 , 曾是黑蚁资本的创始合伙人;2020年成立的不二资本 , 创始人除了UC优视原联合创始人梁捷、kk集团创始人吴悦宁之外 , 还有璀璨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晓丰 。 2019 年创立云时资本的彭创 , 曾任清流资本副总裁和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 。 而在此前 , 最为轰动的还得是甘剑平 。
创立渶策资本前 , 甘剑平曾担任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长达13年 。 参与投资大众点评、美图、世纪佳缘、知乎、蚂蜂窝、蘑菇街、Bilibili、途虎、途家、挖财等众多明星项目 。 邝子平在2006年离开英特尔成立启明创投 , 2007年1月 , 甘剑平正式加入任主管合伙人 。 直到2019年 , 甘剑平拉着胡斌离开 , 创立渶策 , 启明创投这只被称为“中国最稳定的美元基金团队”正式分崩离析 。 随后不久 , 原启明投资合伙人、资深研究分析师姜显森也加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