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爱情经典的诗词 银杏关于爱情的诗词( 四 )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 , 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 , 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 , 他以诗词的形式 , 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
风物起兴: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 , 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 。 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 , 有史可稽 。 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 。 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 , 能够更深刻 , 更全面地了解 , 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 , 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 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 。 他扈従玄烨凭高远望 , 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 , 江山满目兴亡 。 白日空山 , 夜深清呗 , 算来别是凄凉 。 往事最堪伤 , 想铜骆巷陌 , 金谷风光 。 几处离宫 , 至今童子牧牛羊 。 荒沙一片茫茫 , 有桑干一线 , 雪冷雕翔 。 一道炊烟 , 三分梦雨 , 忍看林表斜阳 。 归雁两三行 , 见乱云低水 , 铁骑荒冈 。 僧饭黄昏 , 松门凉月拂衣裳 。 ”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 , 宜南向、东向眺望 。 南望 , 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 , 不但形成北京平原 , 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 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 , 累累土岗 。 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 , 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 , 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 , 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 。 东南望 , 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 , 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 。 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 , 使宋军大崩溃 。 金兵攻陷辽幽州城 , 在其上建中都城 。 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 , 东移城廓建大都城 。 历史变迁 , 王朝更叠 , 都邑兴废 , 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
纳兰纳兰性德従驾到西山黑龙潭 , 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 , 悬崖一线天疑裂 。 天疑裂、断碑题字 , 古苔横啮 。 风声雷动鸣金铁 , 阴森潭底蛟龙窟 。 蛟龙窟 , 兴亡满眼 , 旧时明月 。 ”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 , 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 。 这里石色青黑 , 树木萧森 , 荫浓苔滑 。 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 水势较旺 。 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 , 因为谷中土厚 , 阴处涵水 , 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 。 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 。 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 , 水量较大 。 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 , 与三里外白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 , 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 。 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 , 一红一黑 , 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 , 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 , 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 , 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 , 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 。 因此 , 这个“龙”不小 , 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 。 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 。 所以说 , 《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 。 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准确的 。 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 , 遥思腾越” 。 就此也能従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 , 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 。 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 , 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 , 倍感贴切 。 大觉寺始创辽代 。 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 。 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 , 至今大雄宝殿 , 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 。 大觉寺院落宽阔 , 殿堂高大 , 花木繁多 , 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 。 (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 。 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 。 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 , 诸天花雨散幽关” 。 篆香清梵有无间 。 蛱蝶乍従帘影度 , 樱桃半是鸟衔残 , 此时相对一言 。 ”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 。 而且従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 , 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 。 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 , 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 。 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 , 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 , 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划出来 。 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 , 徒峭如削 , 其势如列 。 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 。 因为地形的限制 , 寺中殿宇 , 院落不深 , 而是一字横向排开 。 従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 。 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 , 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 , 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 , 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 。 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 , 屋宇不太大 , 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 , 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 。 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 , 能凭栏就高远望 。 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 。 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 。 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従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 , 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 。 站在此高处 , 沿古道向东北延伸 , 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 , 跨越了世纪 。 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 , 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 。 确也如此 , 这一带水源充沛 , 河湖相连 , 菱荷舟帆、平堤沙岸 , 或“十里湖光载酒游” , 或平堤走马披春风 。 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 , 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 , 不似前般怀古之作 , 比较凝重深沉 。 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 。 另一方面 , 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 , 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 , 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 。 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 , 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 , 有感而发 , 由此及彼 , 由有限到无限 。 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 , 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 , 従这个意义上讲 , 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