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 , 后人多称纳兰词 。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 , 清新隽秀、哀感顽艳 , 颇近南唐后主 。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 , 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 , 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 李后主兼而有其美 , 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 ”
物性观照:
纳兰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 , 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 , 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 , 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 , 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 , 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 , 或是有水的园囿 。 对于水 , 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 中国传统文化中 , 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 , 认为是有德的 。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 滋润万物 , 以柔克刚 , 川流不息 , 従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
纳兰明代定都北京后 , 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 , 都是极负盛名的 。 到了清朝 , 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 , 自畅春园始 , 到圆明园之鼎盛 , 三山五园 , 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 为了仿效 , 为了方便朝班 , 更是为了享受 , 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 , 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 。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 , 兴建“自怡园” 。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 , 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 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 , 一是因为有水 , 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 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 , 以水为友、以水为伴 , 在此疗养 , 休闲 , 作诗填词 , 研读经史 , 著书立说 , 并邀客燕集 , 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 就在他辞世之时 , 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 与之相比 , 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 , 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 , 在园中起山神庙 。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 , 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 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 , 招摇有余 , 风雅稍逊 。 试想 , 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 , 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 , 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 , 甚至几近干涸 。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 , 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
纳兰纳兰性德的诗词中 , 对荷花的吟咏 , 描述很多 。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 , 是再恰当不过的 。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 , 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 , 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 , 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 , 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 , 有禅缘者 , 看重荷花 , 更在情理之中 。 纳兰性德所居 , 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 , 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 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 , 玉泉山下有芙蓉殿 , 渌水亭边碧水菱荷 , 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 , 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 , 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 , 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 , 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 , 他以诗词的形式 , 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
- 拼搏励志语录50字 拼搏励志语录100字
- 描写友情长久的古诗50首 描写友情的古诗20首
- 描写蒲公英的作文200字 关于描写蒲公英的作文
- 关于眼睛的一些小知识
- 关于银杏的寓意 银杏的寓意
- 如何让抖音多推一些关于学习的东西
- 十一月总结开头语幼儿园 十一月总结开头语
- 关于校园欺凌的作文结尾怎么写 校园作文结尾怎么写
- 描写眼睛的片段100字 关于眼睛的片段100字
- 描写一段舞蹈美文 一段描写城市的美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