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二 )


她从始至终都无愧于“香港的女儿”这个称谓 。
香港乐坛内斗,转投国语市场在香港娱乐圈,梅艳芳拥有怎样的地位?
19岁,香港举办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刚出道的梅艳芳艳压群雌,一举夺魁 。 当时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华星,旗下拥有罗文、甄妮、成龙、张国荣等巨星,也被梅艳芳所惊艳,负责人陈淑芬第一时间与她签订了合约 。
22岁,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 。 红馆是香港乐坛的圣地,所有歌手都以在红馆开演唱会为人生最高追求 。 而梅艳芳第一次登陆红馆,就一口气连开15场,成为香港前所未有的神话 。
24岁,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28场演唱会的纪录,连续打破自己纪录 。
27岁,她在香港红馆连开30场演唱会,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完成“红馆演唱会百场”纪录的女歌手 。 这个纪录直到29年后,郑秀文才接替梅艳芳成为第三位 。
1990年,不到30岁就已经荣誉满身,各项音乐奖拿到手软的梅艳芳,在生日宴会上公开宣布,自己要为新人让路,从此退出竞夺音乐奖项 。 此后,仍有诸多音乐致敬奖项纷纷颁授予她 。
梅艳芳有着歌后、影后、娱乐圈大姐大等一系列标签,但留给后人凭吊最多的,还是她的一系列金曲和香港乐坛的影响力 。
香港乐坛进入鼎盛黄金时代,把原本是冷门的小语种、地方民谣的粤语歌,变成全亚洲的流行音乐 。 在当时,没有所谓的哈韩哈日,日本韩国的年轻人都在听Beyond、张国荣、张学友和梅艳芳 。
一辈子热衷提携后辈的梅艳芳,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香港乐坛已经濒临死亡 。

《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文章插图

先是香港四大唱片公司华纳、环球、索尼、EMI连年盈利差、唱片收入大幅下滑、在国语市场也开拓不利,被迫寻找新的收入增长 。 于是它们盯上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以版税分成过低为由,组团向TVB索要合理版税 。 据香港媒体报道,四大唱片公司要求是在原先版税基础上增加3到10倍,堪称天价版税 。
这自然被TVB拒绝 。 唱片公司和电视台之间开始决裂,甚至互相封杀 。 指使旗下媒体报刊搞舆论攻势施压,相互攻讦;唱片公司旗下大牌歌手绝迹TVB,不许他们登上翡翠台;音乐类颁奖成了分猪肉,含金量越来越低……
唱片公司和电视台的争斗愈演愈烈,市场忌讳极多,中小歌手稍有行差步错,就会面临封杀 。 在如此荒谬且恶劣的环境下,本就陷入衰退的香港乐坛彻底沉沦 。
《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香港乐坛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 。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登台的香港歌星还是林子祥、谭咏麟、钟镇涛、谢霆锋、Twins等等老一辈的歌星,新生代仅邓紫棋一人 。 也就是说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经金曲无数、群星璀璨的香港乐坛,已经人才凋零,濒临死亡 。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歌手放弃粤语歌,转投国语市场 。 例如传唱度最高的新生代歌星邓紫棋,就极力摆脱香港歌手的身份,粤语歌只占作品的一小部分,更多还是国语歌为主;还有刚推出国语专辑《答案之书》的容祖儿、《我们在中场相遇》的莫文蔚、《C’mon in》的陈奕迅……
曾经的歌神、歌后陆续北上煲冬瓜(粤语普通话的意思),冷清的港岛却至今没有能独撑大梁的新接班人出现 。
经历过香港黄金时代的梅艳芳,会不会对如今的香港乐坛黯然神伤?
港片没落,黄金时代不再《梅艳芳》电影刚上映时,曾志伟、郑秀文、容祖儿等等曾经的好友就在社交平台留言,缅怀梅姑 。 甚至年过60岁梁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梅艳芳的名字,还是情绪失控当场泪奔,用手猛捶胸口,许久才逐渐平复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