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三 )


虽然有众多港星极力推荐,但《梅艳芳》的票房依然不佳,截止11月23日,《梅艳芳》电影上映12天,票房累计8533万,而同期的大陆电影《扬名立万》票房已经突破4亿 。 目前《梅艳芳》排片率仅为6.3%,上座率1.2%,预计大陆总票房难破亿 。

《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文章插图

《梅艳芳》在大陆票房成绩糟糕,但在香港却打破了年度港产片开画日纪录,上映首日票房达到311万港元,影院上座率高达80%;电影首周票房已超过1千万港元,为今年港产片同期收入之最 。
这个成绩在大陆电影动辄数十亿的体量中,只能算勉强不赔钱,但在香港电影来说,却已经是年度前三甲的好成绩,由此可见香港电影的落魄 。
《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文章插图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梅艳芳逝世之后,逐渐走向终结 。 哪怕有“救世之作”的《无间道》为港片时代带来余晖,但整体市场的下行,还是没办法让港片辉煌延续 。 2003年,香港与大陆签订《CEPA协议》后,众多中流砥柱的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在内地市场打开局面 。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已经彻底融入大陆娱乐圈,被称之为“港圈”,与“京圈”、“沪圈”三足鼎立 。
凭借香港成熟电影制作体系的打磨,香港导演转投内地贡献出一批票房不俗的电影:例如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11.89亿)和《红海行动》(36.51亿)、曾国祥的《少年的你》(15.58亿)等等,徐克联合导演的《长津湖》,截止发稿日已经达到56.94亿,排名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正如王家卫所说:“香港电影的第二春在内地 。 ”
虽然梅艳芳一生都未曾来过内地拍电影,但她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和大陆合作电影 。 在2003年,作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就曾带领香港电影人拜访北京,商讨大陆和香港之间更亲密的影视合作;还接受冯小刚的邀请,把自己的经纪合约交给了华谊兄弟,并接洽了不少大陆的广告和商业活动 。
除了电影合作以外,梅艳芳生前一直有北上开演唱会的心愿,直到去世前的2002年10月12日,梅艳芳才等来非粤语地区的首秀,也是唯一一次在大陆举行的演唱会 。
《梅艳芳》过气了?半月票房仅8000万,比这部片子差了3个亿

文章插图

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一次是被人遗忘 。
传奇虽然已经落幕,但幸好还有人会一直记得她的名字 。 或许命运太过刻薄,分派给她的牌实在太糟糕,但她从未服膺于命运,坦荡走过一个又一个至暗时刻 。
我们怀念梅艳芳,也怀念有她在的香港娱乐精神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孙鹏越,编辑:大风,36氪经授权发布 。 _原题为:《〈梅艳芳〉难扬名立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